第384章 出发去长安(第2页)

"够了。" 张瑜抬手打断,目光落在崔承宗鬓角的白发上 —— 这人才过六旬,却已两鬓霜白,显然这些年过得并不顺遂。他忽然想起今早路过济州西市,见有百姓在崔氏旧宅遗址前焚香,碑上 "直臣之门" 四字虽已风化,却仍有新供的艾草。

"圣人旨意,是量才授职。" 张瑜将玉珏放回崔承宗掌心,"你精研律法,又有明经科出身,可愿去大理寺?" 窗外传来更夫打更声,已是子时初刻,"明日随我进京,面圣之前,先去御史台看看吧。"

崔承宗握着玉珏的手微微发颤。他知道,御史台的门额上,"铁面无私" 四个大字虽历经风雨,却依然醒目。三十年前,他曾在父亲怀中远远望过那门额,如今终于有机会走近。

"谢公公。" 崔承宗叩首时,额头触到冰凉的青砖,却觉得心中有团火在烧。

案上的烛花突然爆响,照亮了张瑜腰间的鎏金笔囊 —— 那上面刻着的 "直笔" 二字,与他袖中《北齐书》的 "忠" 字残片,在火光中遥遥相映。

卯时三刻,一行人在驿站打尖。崔承宗去后厨取水时,听见几个驿卒在议论:

"听说圣人要给北齐旧臣平反,这崔家后人怕是要翻身了。"

" 哼,当年崔季舒得罪的人可不少,如今突然冒出来,谁知是真是假?"

他握紧水瓢,指甲几乎掐进掌心。

忽有个驿卒注意到他的神情,讪讪闭嘴。

崔承宗转身时,见张瑜站在廊下,正与济州来的信使低声交谈,脸上神情严肃。

"走吧,申时前要赶到陕州。"

张瑜上车时,塞给崔承宗一个油纸包:

"里面是治咳嗽的药,看你一路上咳得厉害。"

崔承宗一愣,想起昨夜在刺史府,自己因紧张而忍不住咳嗽,竟被这人记在心上。

马车继续前行,崔承宗打开油纸包,里面是包得方方正正的草药,还附着一张纸条:

"紫苏、杏仁、桔梗,水煎服。

" 字迹刚劲有力,不像出自宦官之手。

他忽然想起,张瑜在刺史府看《辩冤录》时,曾用朱笔在 "崔季舒尸身不得收葬" 处画了个大大的问号,那笔触,竟与纸条上的字颇为相似。

申时初,陕州城在望。崔承宗掀开窗帘,见前方官道上有队骑兵迎面而来,为首之人身着明光铠,腰间横刀的刀柄上刻着 "尽忠" 二字 那是豆卢毓后人豆卢焕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