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储君抉择的风云变幻
朱瞻基恭敬地告退之后,朱棣独自端坐在御书房内,四周静谧得落针可闻。夕阳的余晖透过雕花窗棂,洒下斑驳光影,映照着他那陷入沉思的面庞。他的目光有些迷离,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过往的岁月,脑海中如放映画卷般一一浮现出朱高炽这些年来的种种表现。
朱高炽,这个身形略显富态的儿子,虽在骑射武功方面难与其他兄弟比肩,可他那份勤勉着实令人难以忽视。自担起监国重任,他便如同不知疲倦的耕牛,日夜埋首于堆积如山的政务之中。无论是琐碎的民生小事,还是关乎国家命脉的重大决策,他都亲力亲为,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在朱棣御驾亲征的日子里,朱高炽坐镇后方,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粮草调配及时,民生安抚得当,有力地保障了前线战事的顺利进行。这份忠诚,犹如磐石般坚定不移,朱棣又怎会视而不见。
然而,朱棣的心中始终存在着一些芥蒂。朱高炽性格温和,行事作风偏向保守稳重,与朱棣自身雷厉风行、好大喜功的风格大相径庭。在朱棣眼中,有时朱高炽的谨慎小心,近乎于优柔寡断,这让他难免心生不满。
而汉王朱高煦,恰似一团炽热的火焰,英勇善战,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屡立战功。他身姿矫健,骑术精湛,手中长刀挥舞起来虎虎生风,所到之处敌人闻风丧胆。可他的性格却如同烈火般骄纵,野心勃勃的他对皇位觊觎已久,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
朱棣不禁暗自思忖,若真将皇位传予朱高煦,以他那桀骜不驯的性格,是否会如脱缰的野马般难以驾驭,大明江山在他手中又能否稳固如初?毕竟,历史的前车之鉴历历在目,李渊晚年被李世民逼迫,无奈退位成为太上皇,空有其名,实则沦为傀儡。朱棣心中充满了忧虑,他可不希望自己重蹈李渊的覆辙,成为第二个被架空的太上皇。
这一连串错综复杂的问题,如乱麻般在朱棣心中纠结盘旋,令他陷入了深深的两难境地,一时之间实在难以抉择。
与此同时,在东宫之内,张嫣与朱高炽得知朱瞻基挺身而出,前往朱棣处为朱高炽求情,二人的心情犹如汹涌波涛中的小舟,既担忧又带着一丝欣喜。他们对朱棣听了朱瞻基的陈词后会作何反应,全然没有头绪,只能在忐忑不安中等待命运的裁决。
朱高炽坐立难安,内心充满了恐惧与期待。他深知自己在父皇心中的地位并不稳固,此次朱瞻基的求情之举,不知能否打动父皇那颗坚硬的心。他在房内来回踱步,眉头紧锁,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