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歌雅乐 作品

第327章 孔明入许昌(第2页)

见黄月英进屋收拾东西,诸葛亮微笑着邀请夏侯辰到凉亭中稍作休息。

诸葛亮为夏侯辰斟了一杯香茗,夏侯辰小心翼翼地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

“孔明觉得魏王如何?”

夏侯辰放下茶杯,目光如炬地看向诸葛亮,开门见山地问道。

诸葛亮嘴角微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回答道。

“魏王诛董卓、灭袁绍,除袁术,平定草原,其功绩赫赫,实乃当之无愧的雄主。”

夏侯辰听后,沉默片刻,然后缓缓说道。

“魏王是汉贼,我也是汉贼。你是这么想的对吧!”

他的语气平静,但其中蕴含的深意却让人不禁深思。

“亮不敢!”

诸葛亮闻听此言,心中一惊,赶忙躬身一礼,态度甚是谦恭。

夏侯辰见状,微微一笑,缓声道。

“孔明啊,这并非我信口胡诌,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我们这些人,对于刘家人来说,或许就是贼寇,但对于天下的黎民百姓而言,我们所做的究竟是善举还是恩德呢?且看那刘秀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表面上看似冠冕堂皇,实则害得多少百姓苦不堪言啊!平民百姓们永无出头之日,而士族们却大肆兼并土地,这种现象简直比比皆是!”

夏侯辰越说越激动,他站起身来,慷慨激昂地继续说道。

“我今日特来拜访你,并非是想与你争论是非对错,而是真心希望你能为天下百姓谋福祉。同时,我也不愿看到你投身孙刘阵营,毕竟以你的才智,若加入其中,虽对我个人造不成太大威胁,但对于我的同僚们来说,恐怕就会增添不少麻烦。”

面对夏侯辰如此坦然的言辞,诸葛亮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如何回应,他只是沉默不语,心中却如翻江倒海般纠结挣扎。

而夏侯辰似乎也并不急于得到他的答复,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悠然自得地品着香茗。

时光悄然流逝,不知不觉间,日头已渐渐西沉。

那落日余晖宛如化开的糖稀一般,将天边的云絮染成了橘红色,仿佛是被撕裂开的裂纹。

巷口的那棵老槐树,在围墙上投下了一道道爪痕般的影子,给这静谧的氛围更增添了几分萧索之意。

就在这时,黄月英已然收拾好了行李。在丫鬟和书童的协助下,她将一应物品都放进了马车里,然后转身对着两人说道。

“我们可以出发了。”

夏侯辰闻言,缓缓站起身来,他的目光越过黄月英,径直落在了诸葛亮身上,似乎在等待着他最后的决定。

诸葛亮站起身走进马车内,而夏侯辰则是笑了笑翻身坐在了盗骊的背上,一行人朝着许昌的方向进发。

许昌城外,原本青葱的芦苇荡如今已褪去绿色,变得苍黄一片。

灞陵桥头的戍旗也不再是轻薄的丝绸,而是换上了厚实的麻布。

这一切都预示着季节的更替,而曹操新颁布的屯田令,更是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

屯田令的实施使得河滩变得热闹非凡,独轮车的车轮在官道上碾压而过,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惊起了一群白鹭。

它们展开翅膀,轻盈地掠过运粮牛车上那即将倾倒的粟米堆。

野枣林染上了一层铁锈色,仿佛被岁月侵蚀。树枝间还悬挂着去年冬天被积雪压断的残弩,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几个赤脚的佃农蹲在界碑旁,认真地磨着镰刀,青铜的刃面反射出远处羽林卫的玄甲。

那是魏王府的亲兵正在巡视麦田,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威武。

颍水的上游,一些枯杨被扎成了筏子,顺流而下。这些枯杨的树皮上,还留着春汛时的刀刻痕迹。一位身穿葛衣的老丈告诉人们,这些木材是从河内郡送来的战备物资。

当西郊屯田营的第一缕炊烟袅袅升起时,许田围猎场却突然传来一阵凄厉的鹿鸣。

在那里,牧童的指间正灵活地翻转着麻绳套索,而这与虎贲郎箭囊上的皮绳结,竟然是同样的打法。

夏侯辰一行人经过漫长的半月行程,终于抵达了许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