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不去诋毁任何人
我恭敬地向大师行礼,随后倾诉起自己的烦恼:“大师,我总是容易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别人的一句批评,就能让我陷入自我怀疑和焦虑之中,久久无法释怀,不知如何是好?”
大师微笑着,目光温和地看着我,缓缓说道:“孩子,外界的评价如同一面镜子,反映的并非完全是真实的你,而是掺杂着他人的情绪、认知和偏见。要摆脱这种困扰,需建立起‘认知解离框架’,学会从‘观察者视角’看待外界评价。”
“‘观察者视角’?这该如何理解呢,大师?”我满脸疑惑地问道。
大师站起身,走到窗边,指着窗外正在劳作的僧人说:“你看,当你观察那位僧人劳作时,你只是客观地看着他的动作、神态,内心不会有过多的波澜,不会将他的行为与自己紧密相连。同样,当外界评价袭来时,你要像科学家观察实验数据般,与这些评价保持距离,不盲目认同,也不轻易否定。”
我微微点头,似乎有些明白。大师接着说:“还有‘信息筛’技术,当你接收到反馈时,要学会将其分解。其中大约30%是事实颗粒,这是我们需要正视并可能用于自我提升的;40%是他人的情绪投射,他们将自身的不满、焦虑等情绪借由评价传递给你;剩下30%则是认知镜像,反映的是他们自身的认知局限。比如,若有人说你工作效率低,你要分析,这其中哪些是你确实可以改进的工作方法(事实颗粒),哪些是对方因为自身着急而产生的情绪发泄(情绪投射),又有哪些是基于他自己的工作习惯和认知模式而对你的片面看法(认知镜像)。”
我拿出纸笔,认真地记录着大师的话,心中暗暗惊叹这种分析方法的精妙。大师又补充道:“实践认知标签法也很重要。给每个批判性话语贴上‘成长信号灯’,红色代表需警醒,这类评价可能切中了我们的关键问题,要认真对待;黄色表示可反思,有一定参考价值,但需理性分析;绿色则意味着可忽略,多是些无关紧要的闲言碎语。”
与正念大师的一番交谈,让我如醍醐灌顶,心中的迷雾渐渐散去。带着满满的收获,我起身向大师道谢,告辞后,准备去拜访下一位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