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孤儿院(第2页)
“要是它出现了,是不是就能救童言了?”
念及此处,江铭眼神奇特的看向倒在地上的童言。
……
……
童言生病了,病得很重。
在童言七岁的时候,他们父母因为一场意外离开了这个世界。
自那时起,童言温暖的家,就变成了孤儿院里西西方方的天空,院内枯死的不知名老树,以及……
他的二十二个“兄弟姐妹”。
孤儿院作为童言的第二个“家”,算不上好……不对,应该说很差。
孤儿院是从一个废弃的小学改造而成的,但面积并不算很大,里面的各种设施也都很破旧,哪怕每年有着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援助,也远远不够。
曾经,有一位市里杰出的企业家豪掷一大笔钱赞助孤儿院,那时候这事情闹得满城皆知,风风火火。+三+叶_屋\ ^蕪~错_内+容*
所有人都在称赞那位企业家慈悲的心肠,夸他年少有为。
但很少有人去关注,那笔钱是不是真的用到了这些孤儿身上。
很显然,那笔钱根本没有用到孤儿身上。
因为社会就像是金字塔一般,位高权重者站在食物链顶端,普普劳苦大众位于食物链最底端,不断的为上层人士提供“营养”。
童言他们二十三个孤儿,无疑是这条食物链,或者说金字塔的最底端。
院长利用他们,不断向社会中的爱心人士吸纳钱财,只有当院长吃饱了,才会从指缝中留下一点食物残渣给他们。
院长并非没有钱去修缮孤儿院,但是在他看来,这毫无必要,甚至是一种愚蠢的做法。
院长虽然贪婪,但却深知人性。
人类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会有某种刻板印象,他们会在心中为不同的群体下一个预设:
比如清扫街道的清洁工就一定是面容憔悴的社会底层;
出入学校周边的不良青年,一定是染着各种颜色的头发,骑着鬼火的精神小伙;
身穿高定西装,出入各种高端场所的就是成功人士……
这是他们在心中为不同人群所下的预设,也可以叫做刻板印象。
符合他们预设的时候,做很多事情都会很容易,但一旦打破,就会招来怨恨。
就比如一个乞丐在乞讨,一个穿着破烂,前面还摆着一个碗,这就是一个很标准的乞丐。
对于这样的乞丐,人们很容易就会产生怜悯之心,然后给钱。
同样是这个乞丐,他依旧穿的破烂,但是如果他手中没有碗,而是拿着一个二维码。
那路过的人们几乎就不会再看他,甚至会对他产生厌恶心理。
仅仅只是收费东西的改变,就引发如此大的差异,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二维码收款这种东西,在人们的预设中,就不该存在于乞丐手里。
二维码意味着乞丐必然有手机,而手机这种东西,怎么会出现在一个以乞讨为生的人手里?
他在骗我!
于是,人们对于乞丐的预设被打破了。
预设,或者说刻板印象被打破,所造成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院长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为社会各界,打造了一个他们想象中,最接近刻板印象,最“完美”的孤儿院。
在这里,孤儿们从小无父无母,穿着破烂,生活困顿,由小学改来的孤儿院杂草丛生,一到下雨天就漏雨……
不少社会爱心人士和大学生被感召,来到这里当志愿者,他们可怜孤儿们,连工资都不需要。
而在他们离开的时候,还能宣传一下孤儿们有多么不容易,然后让被蒙蔽的爱心人士更加爽快的掏钱。
院长很会宣传,很会造势,他经常穿着朴素,一件衣服打满了各种补丁,将省下来的钱全给了孤儿们。
他将孤儿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成了媒体口中最博爱的院长。
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孤儿院。
至于孤儿怎么样,没人关心。
市里需要院长这样的“慈善”人物作为招牌门面,企业家需要帮助这样一个孤儿院来提升知名度……
就算真的有爱心人士想要知道孤儿的生活情况,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不可能千里迢迢来到孤儿院,然后一首和孤儿们同吃同住,知晓他们的真正情况。
他们所了解的一切,只能从院长口中知道,从媒体眼中看到……
院长一手打造了所有人印象中的“孤儿院”,而在这种环境下,童言从“兄弟姐妹”中,感受到的没有温暖,只有勾心斗角。
自然界中,在缺少食物的时候,哪怕是一胎的兄弟,也会互相残杀。
人类本质上也只是动物罢了,在院长所塑造的格局下,二十三位孤儿
为了那所剩不多的资源拼命争夺。
而院长作为资源的真正掌控者,无疑是孩子们讨欢心的重点对象,谁能讨好院长,谁就能有更多的吃的,有更新的衣服……
正是因为如此,每一次媒体来采访时,院长的周边,总是挤满了叽叽喳喳的孩子,孩子们都很“喜欢”他。
这就是院长的高明之处,他从不喜欢暴力,暴力在他看来,是最低级的手段,他更喜欢用人性的欲望作为丝线,掌握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