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树 作品

第181章 只来了俩千户(第2页)

朱瞻基心中对这位五爷爷的死也有疑惑,他爹刚刚给了五爷爷一份安逸的晚年生活,算是彻底结束了这位爷爷一辈子频繁背锅的忐忑生涯,可没几日便传来五爷爷身染恶疾,医治无效,薨。

当时这件事没有引起什么波澜,那时候的朱瞻基正在去往南京的路上,大胖是想要迁都的,需要他先去镇守南京,这件事在朝廷上引起的轰动远比一个王爷离世大得多。

但朱瞻基是有印象。

在看了贾川的第一封信后,朱瞻基确实又等了几日,他需要贾川告诉他,这些人要毒药想要做什么?朱橚死了快一年了,他们并未停手,如此看来,朱橚只是挡在他们面前的一块大石,并非目的。

参与的人大概会是谁?这对朱瞻基很重要,毕竟大胖死的也是太过突然了。

朱瞻基虽说沉得住气,但还是先让刘勉再增派些锦衣卫去开封,他能想到贾川人手不够,也觉着贾川的官职太低,若是周王不肯帮着周旋,怕是寸步难行,好在周王识时务,不然……

至于黔国公府,朱瞻基心里还是有数的,沐家人不会参与皇权争斗中来,除非天下要易姓,不再是朱家天下。

那么还会是谁?还能是谁?

正如贾川推断的那样,在现有不太清晰的证据中,很容易让别人认为此事与汉王脱不开关系,也最容易想到汉王。

待朱瞻基收到贾川第二封信,竟是呆坐了大半个时辰。

这封信中,贾川将审问得到的口供,据实上报,没有加任何个人意见。

朱瞻基原是想要发飙的,一方面觉着没朝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幕后主使竟然只是盐商,漕运上定是也有人暗中支持,而他们竟是只因迁都这件事,便想出了用毒物相要挟,要挟谁?要挟什么?

自然是要挟那些主张迁都的官员。

因这封信贾川没有写自己的推断,这些结论和问题是朱瞻基自己想到的因和果,只是过了一遍脑子,朱瞻基便觉出没这么简单。 而后他又想到了迁都,朱瞻基的怒火平息了一些。

他爹主张迁都,他爷爷当初喊的口号‘天子守国门’是便于对抗北元残余势力,但爷爷五次北征,在他爹的看来,边防压力早就减轻了,且南京作为开国都城,除了彰显正统之外,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繁荣,江南又是赋税重地,都城在南京,便于财政调配。

他爹在南京以太子身份监国,用的顺手的人大部分都在南京,且北京城要建成如南京一般的帝都之相,劳民伤财啊。

还有一点,他爹的身体像是不太受得了北京的寒冬,南京更适合他。

可朱瞻基继位后,迟迟没有下决心,户部尚书夏原吉,永乐年间便是反对他爷爷北伐,劳民伤财而被下了大狱,他爹继位后,夏原吉官复原职,如今官至户部尚书,更是主张休养生息,他深知都城建在北京,势必要继续营建宫殿,且漕运维护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夏原吉与内阁首辅杨士奇都主张迁都回南京,如此可减轻民力,减少运输和建设所需的银两。

但内阁大学士杨荣和英国公张辅都主张不迁都,留在北京,这二人都是从军事角度出发,秉承爷爷‘天子守国门’的宗旨。

夏原吉曾屡次进言,若是迁都回南京,漕运需求可减半,且长距离漕运,损耗惊人,回南京后短途运输损耗少,民夫、漕船所需数量也会大大减少,户部支出可大幅节省,再说徭役,以史为鉴,因徭役过重而灭国的可摆在那了,如今莫说北京城,便是皇宫中多少宫殿还等着建造和修缮?

当时朱瞻基还曾想夏原吉说的有道理。

但朱瞻基是不太想迁都的,从本意上说,他更认可爷爷的思路,更何况他登基后最着急处理的根本不是迁都的事,而是他那个好二叔。

朱高煦就在山东,朱瞻基在北京都不放心,真说回到南京,离得可更远了,所以迁都的事暂时搁置,但在朱瞻基心中,他是有自己想法的,眼下他重新看了一遍贾川的信,心中的波澜依旧汹涌,他爹一再体恤运河边上的百姓,尤其是参与漕运的船户,脚夫,想出了兑运法,却被官商联手,不仅取走底层百姓该得的利益还加重了他们的负担,让他们生不如死,可结果反倒是让朝廷背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