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树 作品

第124章 宋声(第2页)

  “你说驴就拴在村口了,不会丢吧?”贾川回头看了看。

  “你还有心思惦记驴?你先惦记惦记我吧,这个年纪跟着你大冷天的跑到城外来遭罪,原本还有驴,进村了咋就不能骑着走呢?你偏要拴在村口……”

  老郑头话没说完,便看到前方几个村民正朝他们跑来。

  贾川穿着一身官服,双手又是踹在袖口里,身后跟着一个老头,着实没有什么官威,那几名村民也是看了又看,这才勇敢的上前询问,而后才发现远处三名衙役懒散的,磨磨蹭蹭的走来。

  ……

  这日子口发生命案,想报案也会被留守衙门的衙役轰走,偏今日一早贾川闲的无事,带着老郑头想要上街看看,带来的钞银都花光了,上街也只是看看,用贾川的话说‘沾沾喜气’。

  他不知道要在这个破地方待多久,按照朱瞻基的说法,要等汉王的事尘埃落定,贾川不再有性命之忧方可,至少这个年要在这里过。

  所有人都以为这一趟乐安行之后,贾川的赏赐少不了,且官职方面即便不能一下提升多少品级,但一定是个肥差,陈默还预测说贾川必定会进锦衣卫。

  贾川进宫与朱瞻基就个人的未来发展说了说自己的意见,当然,朱瞻基跟没有听到一样,谁让贾川先说了汉王庄子上的那名玉匠,而后便说了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好在他没有说想去彰德带上赵王旅个游。

  贾川与其他人也说了玉匠,但也仅限于此,有的人想到了什么,有的人不明所以,但朱瞻基一听便明白了。

  靖难之役,朱高煦的功劳在无数人的见证下,就摆在那,而当年有些话却只是朱棣与朱高煦父子间的私语,朱瞻基坚信他爷爷不会当着旁人的面,有针对性的说些展望未来的话,但朱瞻基也相信现下正在静悄悄传言的那几句话,极有可能是爷爷当年说过的。

  人在感动的时候,说什么都不为过。

  ‘勉之,世子多疾!’

  据说朱棣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在浦子口战败,想要议和北还,这时朱高煦带兵赶来,朱棣激动之下说出了这句话,或许正是这句话,激发朱高煦率兵殊死一战,竟是反败为胜。

  这些事知道的人不多可也不少,在朱瞻基做皇太孙的时候便有耳闻,那时有他爷爷,后来也有他爹应对,可如今朱瞻基知道有人在私下传言,甚至添油加醋又加上了好几句,尤其是那句:老二最像我。

  想当年爷爷只顾着北征,监国之任便交给他爹,爷爷不喜这个大胖儿子,为此三杨进去了俩。

  朱瞻基很清楚的知道爷爷……犹豫过。

  眼下再听了贾川的汇报,知道他二叔庄子里请来那么多江湖人护着的是个玉匠,朱瞻基的脸阴沉的可怕。

  贾川这个时候想岔开话题,谈谈自己的未来,可朱瞻基可没这个心情,这件事细思极恐,一个玉匠何必如此看管?只要给足银两,这匠人也确实有本事,商量妥当后何必看管?

  且寻江湖人看管玉匠这件事,好像也是汉王去了乐安之后才有的,不是几名玉匠,只是一名玉匠……这件事并不难查。

  朱瞻基知道爷爷当年为彰显正统,沿用了太祖皇帝的‘皇帝奉天之宝’玉玺,用于祭祀、传位、重大诏书等,他现下也是这么做的,但他同样知道爷爷曾下令制作了一批新的玉玺,比如‘皇帝亲亲之宝’用于册封宗室,颁发诰命,‘敕命之宝’用于日常政令,还有‘广运之宝’‘永乐御宝’以此彰显永乐朝权威。

  尤其是永乐十九年,爷爷迁都北京后,为区分于南京旧制,爷爷重新制作和补充了玉玺。

  汉王手里不会缺好料子,有几块与玉玺同等材质的,不足为奇,重要的是,有一模一样的……

  而见过这些玉玺,甚至参与制作玉玺的人……可细查御用监,当初南京御用监的玉作都有哪些人?眼下还剩下哪些人?北京这边的玉作可有少人?报上来过世的也要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