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金色阳光(第2页)
陆沉对着镜头,脸上是前所未有的自信与从容:“各位‘云游’的伙伴们,欢迎来到我们意大利之旅的特别篇章——米兰。这里没有成片的废墟,也没有满城的艺术品。这里是意大利的现在,是时尚、设计、金融与创造力的中心。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去探寻这座城市的双重灵魂——它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永远走在未来的最前沿。”
他们的米兰之旅,第一天,就从瞻仰这座城市最核心、也最震撼的历史地标开始——米兰大教堂(duoodiino)。
当他们走出地铁站,第一眼看到那座巨大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如同白色火焰般升腾的哥特式大教堂时,柳如烟还是被其繁复、华丽与圣洁的气场所深深震撼。
整座教堂,完全由白色大理石建造而成,上面遍布着数千座大大小小的雕像和无数个尖顶,像一座刺向天空的、精雕细琢的巨大蕾丝艺术品。
“如果说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代表了文艺复兴的和谐、理性与对人的赞美;那么米兰大教堂,就是中世纪哥特风格的绝唱,代表了人类对神明最极致的、不计成本的敬畏与向往。”陆沉在他身旁,轻声解说。
他们提前预定了电梯登顶的门票。当他们真正站上大教堂的屋顶,行走在那些由白色大理石铺就的、如同迷宫般的平台和廊桥之间,穿行于上百座尖塔和雕像之中时,那种感觉,奇妙得难以言喻。
他们可以近距离地,欣赏那些雕刻得栩栩如生的圣徒和怪兽滴水嘴。柳如烟甚至触摸到了那冰凉而又光滑的白色大理石,感受着其穿越六百年时光的质感。
站在屋顶的最高处,可以俯瞰整个米兰。近处是巨大的教堂广场和埃马努埃莱二世长廊,远处,则是米兰现代化的摩天大楼群。过去与现在,在这里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话。
下午,他们来到了紧邻着大教堂的埃马努埃莱二世长廊(galleriavittorioeanueleii)。这座拥有巨大玻璃穹顶的十字形长廊,被誉为“米兰的客厅”,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华丽的购物中心之一。
他们漫步在由马赛克铺就的、华丽的地面上,欣赏着两旁那些充满了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立面,以及prada、gui、Louisvuitton等顶级奢侈品店那如同艺术品般的橱窗。
陆沉还带着柳如烟,找到了地面上那着名的、代表都灵的金牛座马赛克图案。传说用脚后跟踩着公牛的关键部位,旋转三圈,就能带来好运。柳如烟也像个孩子一样,笑着完成了这个充满仪式感的动作。
穿过长廊,他们来到了世界歌剧的圣殿——斯卡拉歌剧院(teatroalsca)。虽然当天没有演出,但他们参观了歌剧院的博物馆,了解了威尔第、普契尼等歌剧大师与这座剧院的深厚渊源,也从包厢的窗口,窥见了那座铺着红色天鹅绒座椅的、充满了传奇色彩的演出大厅。
【米兰大教堂!太壮观了!感觉像一座白色的火焰山!】
【柳总今天这身prada也太飒了!气场两米八!】
【在教堂屋顶上散步,这也太酷了吧!感觉像在天堂一样!】
第二天的行程,是关于艺术与信仰的朝圣,也是他们此行与佛罗伦萨文艺复兴之旅最重要的一次“时空对话”。
上午,他们来到了此行的重中之重——圣玛利亚感恩教堂,去瞻仰那幅家喻户晓的、达芬奇的传世杰作——《最后的晚餐》。
由于壁画极其脆弱,参观实行严格的预约制和限流措施。他们提前了数月,才预定到了门票。在经过了几道密封门的“净化”之后,他们和其他十几位游客一起,走进了那个安静的、曾经的修道院餐厅。
那幅占据了整面墙壁的巨大壁画,就静静地,在他们的眼前。
虽然历经数百年的磨难,色彩已经变得斑驳,但达芬奇那天才的构图和对人物心理瞬间的精准捕捉,依然带来了无与伦比的震撼。
画面定格在耶稣说出“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的那一刻。十二门徒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震惊,有的愤怒,有的疑惑,有的悲伤。达芬奇用他那对解剖学和透视法的精通,将所有的人物,都置于一个充满了戏剧张力的、符合逻辑的几何空间之中。
陆沉站在壁画前,轻声地,为柳如烟,如同林教授当年教他那样,分析着画面的每一个细节。
“你看,”他指着画面,“达芬奇没有像传统画法那样,将犹大孤立在餐桌的另一边,而是将他巧妙地,融入到了十二门徒之中。他身体后仰,手中紧紧地攥着钱袋,脸上是一种阴暗而又紧张的表情。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是达芬奇超越他所有同代人的地方。”
柳如烟静静地听着,凝视着那幅画。她仿佛能听到画中人物的呼吸和心跳。这已经不是一幅静止的宗教画,而是一部充满了张力与冲突的、关于人性的心理剧。
十五分钟的参观时间很快就到了。当他们走出那个房间时,都有一种从另一个时空归来的感觉。
下午,他们来到了斯福尔扎城堡(sforzacastle)。这座巨大的红砖城堡,曾是米兰统治者斯福尔扎家族的住所。如今,它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群。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直奔城堡内的一个小小的展厅,去瞻仰米开朗基罗的最后一件,也是未完成的雕塑作品——《隆达尼尼的圣殇》(rondanipietà)。
如果说他们在梵蒂冈看到的、米开朗基罗年轻时创作的《圣殇》,代表了古典的、完美的、和谐的极致之美;那么眼前这件,他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雕琢的作品,则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令人心碎的力量。
雕像没有经过打磨,线条粗糙,人物的比例也并不完美。消瘦的基督,无力地靠在同样悲伤的圣母身上。整个作品,不再是为了展现神性的完美,而是充满了人性的痛苦、挣扎与对救赎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