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海十三郎 作品

第1764章 ,玛德,看谁炮弹多(第2页)

  派人上去联系。结果又是鸡跟鸭讲。

  173师骑兵连,很多八桂子弟,那个方言,港西撞死四只鸡……

  好不容易,才终于沟通到一些信息。

  对方是第七游击纵队的。其实就是裁撤下来的陕军。

  因为这个游击纵队是临时的编制,是没有进入军政部编制序列的。所以,没有补给。

  平时都是依靠第四集团军这里挪一点,那里挪一点,勉强维持着。

  军装、武器什么的,都是正规部队淘汰的。

  第四集团军本身的补给就不充足,又有多少可以腾挪给他们?

  怎一个惨字了得。

  “还好……”

  张庸松了一口气。

  原来不是正规军。

  但是问题又来了。他们是要编入第26集团军的啊!

  在编入第26集团军以后,他们就是正规军了。他们的衣服鞋袜,都需要从一战区拨付。

  也就是说,要从洛阳运输过来。路上需要好长时间的。

  国军的后勤运输能力,向来很弱。本身也没几辆卡车。

  哪怕是胡宗南麾下的汽车团,也就是几十辆卡车。连一百辆都没有。可见有多惨。

  麻烦……

  急不来。

  只能一步一步来。

  一边打,一边等后勤慢慢运输吧!

  希望系统什么时候奖励一百辆卡车。不需要我自己掏钱……

  “轰……”

  “轰……”

  日寇还在继续开炮。

  玛德,真的以为你们炮弹很多吗?

  “报告……”

  一个军官来到张庸面前。

  有气无力的。身上有伤。说话的声音也微弱。

  身上的军装也很破旧。军衔领章已经被撕掉。但是军装颜色显示是陕军。

  张庸刚开始的时候没留意。但是忽然想起来。

  “你是杨……副参谋长?”

  “是……”

  “你怎么……”

  张庸想说,你怎么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这个杨副参谋长,之前就是十七路军的副参谋长,曾经和他张庸有过交接。

  骑兵旅就是这位龚副参谋长带队交接的。

  当时没有问对方的名字。只知道是姓杨。和杨虎城是一个姓。

  “唉……”

  杨副参谋长心力交瘁。

  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想动了。仿佛是知天命一般。

  张庸招招手,叫了几个陕军军官过来。

  询问,得知杨副参谋长叫杨古寺。从小就是孤儿。在古寺里面被僧人养大,所以叫杨古寺。

  后来参加十七路军。因为战功一路做到副参谋长。

  西北事变以后,十七路军被拆解,七零八落,他自愿去带游击纵队。

  这个第七游击纵队,是一个很大的编制。足足有两万人。都是裁撤下来的陕军,苟延残喘。

  张庸伸手将对方身上的军装撕开,发现对方身上好几个伤疤。

  那些伤疤都还没好。伤口还是红的。还有脓包。显然是感染。

  这种感染在当时很致命。

  完全看草药的效果。而草药因人而异。

  有的是人有效果。有的人没有。

  “别动。”

  张庸拿出一些利福平胶囊。

  将胶囊拧开,将里面的药粉洒在伤口上。然后匀开。

  非正规用药。但是很有效。杀菌效果贼强。

  当然,口服也是必须的。内外夹击,再厉害的感染都能按下去。

  其他有伤在身的官兵,也是如此操作。

  内服外用。双管齐下。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吃饭喝水,就地休息。

  日寇收缩了兵力,放弃了所有的外围据点。全部龟缩到临汾城内外。

  附近的襄汾、侯马等县,已经没有日寇。

  但是,国军想要恢复当地的秩序,暂时也做不到。需要时间。

  不知不觉的,一天就过去了。

  杨古寺逐渐恢复了一些精气神。利福平的治疗效果还是很强的。

  当然,副作用也是有的。就是撒尿都是红色的。

  幸好有这个副作用。被张庸稍微夸大一下,才没有被黑市倒买倒卖。

  陆陆续续的又有更多的国军到来。

  都是游击纵队的。

  500人……

  1000人……

  随着人数不断增加,终于可以还击了。

  安排送货。

  送来十二门155毫米榴弹炮。

  临汾城内的日寇,只有75毫米山炮。没有远程重加农炮。

  这种法制155毫米榴弹炮,就能将对方吃的死死的。

  必须让日寇看看,到底是谁的炮弹多。谁的口径大。

  亲自动手。

  先给三门榴弹炮放列。

  没有专业的炮兵,需要张庸亲自手把手的教。

  杨古寺也来帮忙。

  刚刚赶到战场的那些游击纵队士兵,本身也没什么力气,需要十几个人才能抬起一个炮架。

  忽然明白徐帅到底有厉害了。

  他带领的,或许也是这样的部队。都是新兵。没经验。

  自己至少还有大口径的榴弹炮。但是徐帅没有。可能连75毫米山炮都没几门。

  攻坚完全是依靠炸药包。还有坑道爆破什么的。

  自己还有40火箭筒呢!

  必要的时候,还能整出88毫米高射炮直射。

  “一二一!”

  “一二一!”

  在口号声中,三门榴弹炮终于基本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