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风雪 作品

第194章 秦宓

永汉元年的雒县,正值仲夏。

十二岁的秦宓坐在私塾最后一排,望着窗外摇曳的竹影,听着教书先生刻板的讲解。"周室衰微,诸侯并起,此乃天道轮回,非人力可改。"

夫子的声音在燥热的空气中显得愈发沉闷。

少年突然起身,将手中竹简重重拍在案上:"夫子错矣!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戈,而以'尊王攘夷'之大义。此非天道使然,乃人心向善之证!"

他的声音清亮,惊得满堂同窗纷纷侧目。

教书先生涨红了脸:"竖子安敢妄言!这是圣人之言,岂容你质疑?"

"圣人亦教人明辨是非。"秦宓挺直脊背,乌发束在褪色的布巾里,"若无人心,何谈天道?若无大义,何谈霸业?"

这场辩论很快传遍益州。

州牧刘焉听闻后,遣人携黄金十镒、锦缎百匹相邀。

那日,使者在秦家庄园见到的,却是个在柴扉前晾晒草药的少年。

竹筐里躺着半卷未写完的《益州山川志》,墨迹未干。

"山野之人,唯好观星测地。"秦宓将金锭推回,目光扫过使者腰间的玉珏,"大人可知,这锦江的源头,不在岷山而在人心?"

使者愣住:"愿闻其详。"

"岷山之雪,汇而成溪,溪聚成江。若无人心疏导,何以成此天府?"少年说罢,转身走进茅屋,只留下满院药香。

此后十余年,秦宓足迹遍布蜀地。他在峨眉山巅搭建简易观星台,记录星辰轨迹;在都江堰畔与李冰后人探讨水利,绘制水文图;甚至为青衣江的渔女写过婚书,将当地风俗融入其中。

当法正随刘备入蜀时,特意绕道拜访,却见茅庐四壁贴满手绘舆图,案头竹简上墨迹未干:"天有二十八宿,地有九州八荒,人若拘于方寸,与井蛙何异?"

法正叹道:"先生大才,埋没山野,岂不可惜?"

秦宓笑而不语,指着窗外的蜀锦作坊:"织工日夜劳作,方能成锦。秦宓也需岁月沉淀,方能成文。"

洪武元年,成都皇宫内张灯结彩。

孙权派张温前来修好,实则暗藏试探之意。

酒宴上,觥筹交错,气氛却暗流涌动。

酒过三巡,张温忽然举杯:"久闻益州多才子,敢问秦宓先生,天有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