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关兴
建安二十四年的霜雪比往年更早降临,荆州大地笼罩在一片肃杀之中。麦城城头上,枯黄的旌旗在寒风中无力地翻卷,仿佛预感到即将到来的厄运。十二岁的关兴站在成都武侯祠的阴影里,指尖抚过父亲关羽留下的青龙偃月刀。刀柄上缠着的熟牛皮早已被血渍浸透,那些暗红的痕迹像是凝固的记忆,无声诉说着荆州战场上的惨烈。祠堂外传来此起彼伏的哀嚎,蜀军败北的消息如瘟疫般迅速蔓延,刺痛着每个蜀汉子民的心。关兴的童年记忆里,荆州总是弥漫着淡淡的硝烟味。关羽的大帐永远是最热闹的地方,来自五湖四海的将领们围坐在火盆旁,谈论着天下大势。每当父亲谈论起温酒斩华雄的壮举,或是过五关斩六将的传奇,眼中便会燃起炽热的光芒。年幼的关兴总是趴在父亲膝头,听得如痴如醉。“记住,身为关家儿郎,忠义二字重若千钧。”关羽粗糙的手掌轻轻抚过关兴的头顶,胡须上的银芒在烛火下闪烁,宛如天上的星辰。
那时的关兴,总爱模仿父亲的样子。他偷偷从兵器库取出一柄小木枪,在演武场上笨拙地挥舞。尽管招式稚拙,却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每当关羽巡视军营,关兴便会站得笔直,眼巴巴地望着父亲,期待得到一句夸奖。而关羽也总会笑着走上前,手把手教他枪法的要领,从握枪的姿势到出枪的角度,每一个细节都耐心讲解。
荆州失守的噩耗传来时,关兴正在书房研读《春秋》。竹简“啪”地一声掉落在地,他跌跌撞撞地跑出门,却只看到丞相府前悬挂的白幡。诸葛亮站在台阶上,眼神中满是痛惜与怜悯。“随我来吧。”丞相轻声说道,将失魂落魄的关兴揽入怀中。从那刻起,关兴便住进了丞相府,开始了新的人生。
丞相府的清晨总是格外宁静。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关兴已经在演武场开始了训练。他的枪法起初还带着几分稚气,但在诸葛亮的悉心指导下,逐渐变得刚猛而不失章法。张苞常常跑来与他切磋,两个少年在沙地上打得难解难分,汗水浸透了衣衫,笑声却响彻云霄。午后,他们便一同坐在书房,听诸葛亮讲解兵书战策。从《孙子兵法》的谋略到《六韬》的智慧,每一句话都被关兴牢牢记在心中。
建兴三年,南征的号角吹响。关兴第一次随军出征,内心既兴奋又紧张。南蛮之地,山林茂密,瘴气弥漫,路途充满艰险。在一次行军途中,队伍误入毒林,不少士兵中毒倒下。关兴心急如焚,四处寻找解药。他记得诸葛亮曾说过,“用兵之道,在于知己知彼”。于是,他带着几名亲信,深入山林,向当地的山民请教。在一位老族长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解毒的草药,及时挽救了士兵的性命。
在与孟获的战斗中,关兴更是展现出惊人的勇气。一次突袭叛军粮道的行动中,他率领轻骑如鬼魅般穿过密林。当敌军发现时,关兴已经冲入敌阵,长枪挥舞间,敌军纷纷倒下。混战中,他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呼救声——竟是好友张苞陷入重围。关兴毫不犹豫地调转马头,单枪匹马杀了过去。他的枪法快如闪电,左突右冲,硬是在敌军阵中撕开一条血路,将张苞救了出来。这场战斗后,诸葛亮拍着关兴的肩膀赞叹:“幼麟初现,他日必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