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风雪 作品

第168章 孟获(第2页)

雍闿此人,心怀鬼胎,自恃在益州有一定的势力,一直对蜀汉政权的统治心怀不满。

他认为刘备去世后,蜀汉政权群龙无首,正是他实现野心的大好时机。

他暗中联络朱褒和高定,以恢复益州自治为名,煽动各地豪强和少数民族部落加入反叛阵营。

一时间,益州南部地区战火纷飞,局势大乱。

当时,诸葛亮考虑到蜀汉刚刚经历国丧,国力尚未恢复,不宜立即出兵镇压叛乱,于是先采取怀柔政策,派都护李严给雍闿写信,陈述利害关系,希望能劝其罢兵。

李严在信中言辞恳切,详细分析了反叛的利弊,指出雍闿等人的行为不仅会给益州百姓带来灾难,也注定不会成功。

但雍闿早已下定决心反叛,根本不听劝阻。

他狂妄地回信给李严,言辞傲慢,声称自己是为了益州百姓的利益而战,要推翻蜀汉政权的统治。

此时,益州郡境内的少数民族原本对叛乱一事态度并不坚决,在得知诸葛亮派人劝降后,便有了动摇之心。

雍闿见状,为了稳住这些少数民族,便让在当地颇具威望的孟获出面诓骗大家。

孟获此时对雍闿的真实意图并不完全了解,他只是出于对族人利益的考虑,以及对雍闿的信任,才答应了这个请求。

他对众人说:“官府下令,要我们交出三百头黑狗,而且必须是胸前黑色的;还要三斗螨虫的脑汁以及三千根三丈长的柞木。可柞木坚硬且弯曲,最高也不过二丈,这些要求根本不合理,是官府故意刁难我们。”

众人对孟获十分信任,又觉得这些要求实在难以完成,于是纷纷决定跟随雍闿一起叛乱。

就这样,孟获在无意或有意之间,被卷入了这场反叛的风波之中,成为了叛军的重要人物。

公元225年春天,诸葛亮认为时机已到,决定亲自率领大军前往南中平定叛乱。

蜀军兵分三路,一路由马忠率领攻打牂牁,一路由李恢率领进军益州,诸葛亮则亲自率领主力部队攻打越巂。

诸葛亮深知此次南征意义重大,不仅要平定叛乱,更要收服南中百姓的心,实现南中地区的长治久安。

他在出征前,对南中地区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并对将士们进行了动员,鼓舞士气。

在这场平叛战争中,孟获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诸葛亮最为关注的对手。

孟获深知蜀军远道而来,不熟悉南中的地形和气候,于是充分发挥自己对本地环境的熟悉优势,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战术。

他带领叛军利用山林、河谷等复杂地形与蜀军周旋,时而设下埋伏,袭击蜀军的运粮队伍;时而又带领部队迅速转移,让蜀军难以捉摸其行踪。

在一次战斗中,孟获得知蜀军的一支先锋部队正在穿越一条狭窄的山谷,这条山谷两侧是陡峭的山崖,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路可供通行,是绝佳的设伏地点。

他立即带领精锐部队在山谷两侧设下伏兵,命令士兵们准备好滚木礌石,等待蜀军的到来。

当蜀军进入山谷后,孟获一声令下,伏兵四起,滚木礌石如雨点般砸向蜀军。

蜀军顿时陷入混乱,伤亡惨重。孟获趁势率领叛军冲下山谷,与蜀军展开近身搏斗。

他手持一柄锋利的长刀,在战场上左冲右突,无人能敌。

他的刀法刚猛有力,每一刀都能给蜀军造成巨大的伤害,蜀军先锋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这场战斗的胜利,让孟获更加坚定了与蜀军对抗的决心,也让他在叛军之中的威望达到了顶峰。

然而,诸葛亮毕竟足智多谋,面对孟获的顽强抵抗,他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冷静分析战局,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策略。

诸葛亮深知,要彻底平定南中叛乱,不仅要靠武力,更要收服人心。

于是,他采用了参军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决定以智取胜,让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降。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诸葛亮与孟获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

第一次交锋,诸葛亮故意示弱,让蜀军佯装败退。

孟获不知是计,以为蜀军不堪一击,便不顾一切地率领叛军追击。

他骑着一匹高大的战马,挥舞着长刀,大声呼喊着,带领叛军如潮水般冲向蜀军。

结果,孟获中了诸葛亮的埋伏,被蜀军重重包围。

尽管孟获奋力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被蜀军生擒。

孟获被押解到诸葛亮面前时,心中早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他昂首挺胸,毫无惧色,双眼怒视着诸葛亮,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心想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了南蛮人的颜面。

然而,诸葛亮却亲自为孟获松绑,并好言劝他归顺。

诸葛亮言辞恳切地对孟获说:“孟将军,南中百姓历经战乱,苦不堪言。

如今蜀汉政权志在统一天下,结束战乱,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

将军若能归顺,不仅能为南中百姓谋福祉,也能成就一番大业。”

孟获心中十分惊讶,但他生性倔强,对这次失败很不服气,傲慢地拒绝了诸葛亮的劝降。

他大声说道:“我是因为中了你的诡计才被擒,并非真正战败。只要有机会再战,我必定能打败你们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