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风雪 作品

第73章 平原君赵胜(第2页)

楚王顾虑重重,担心与赵国结盟会激怒秦国,给自己带来灾祸,始终无法下定决心出兵。

谈判陷入了僵局,气氛紧张得仿佛能点燃空气。

毛遂在一旁观察良久,见此情形,心中焦急万分,他深知若再这样拖延下去,赵国危矣。

于是,他按剑而上,大步走到楚王面前,慷慨陈词:“楚国地域辽阔,方圆数千里,甲兵百万,本应称霸天下,威风凛凛。然而,昔日秦国白起不过率领数万之众,一战便攻克郢都,让楚国的都城沦陷;再战火烧夷陵,毁了楚国先王的陵寝;三战羞辱大王的祖先,使楚国蒙羞。此乃楚国百世之仇,令人痛心疾首。赵国都为之感到羞愧,而大王却无动于衷,坐视不理。合纵抗秦,表面上是为赵国,实则是为楚国报仇雪恨,恢复楚国的尊严与荣耀。这对楚国而言,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大王为何犹豫不决?”

毛遂的一番话,犹如一把利剑,字字珠玑,直击楚王要害,句句戳中楚国的痛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毛遂的这一壮举,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赵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他不仅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解了赵国之围,也让平原君对自己的门客有了全新的认识。

平原君感慨万分,自责道:“我赵胜一生阅人无数,自以为能识尽天下英才,却差点错失毛先生这样的绝世人才。从今往后,我定当更加用心,不再让任何一个贤能之士被埋没。”

除了毛遂自荐这一惊天动地的故事,平原君在赵国朝堂之上也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一生以国家利益为重,积极参与朝政决策,为赵国的发展出谋划策。

在赵惠文王时期,赵国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国力逐渐强盛,军队战斗力日益增强。

这其中,平原君在背后出谋划策、协调各方,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他与廉颇、蔺相如等赵国名将贤相密切合作,共同推动赵国的政治改革和军事建设,使得赵国在战国七雄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了秦国东进路上的一大阻碍。

然而,随着秦昭襄王的崛起,秦国的野心急剧膨胀,逐渐成为赵国最大的威胁。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不断蚕食周边国家的领土,赵国首当其冲,成为了秦国的重点打击对象。

长平之战,这一决定赵国命运的关键战役,无疑是平原君政治生涯中最为沉重的打击,也是赵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秦国与赵国在长平对峙,双方军队剑拔弩张,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赵国老将廉颇深知秦军强大,不可贸然进攻,于是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试图拖垮秦军。

秦军久攻不下,粮草供应逐渐出现问题,士气也开始低落。

此时,秦国丞相范雎心生一计,使用反间计,派人在赵国都城邯郸散布谣言,说秦国最怕的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而非廉颇。

赵孝成王年轻气盛,缺乏政治经验,果然中计,他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强烈反对,一意孤行,任命赵括为大将,取代廉颇。

赵括虽熟读兵书,纸上谈兵的功夫无人能及,但他缺乏实战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他上任后,立刻改变廉颇的战略部署,贸然出击。

秦军统帅白起抓住赵括的弱点,佯装败退,诱敌深入,然后派奇兵切断赵军的后路,将赵军四十万大军重重包围。

赵军被困在长平,粮草断绝,士兵们饥饿难耐,士气低落。

赵括多次组织突围,但都被秦军击退。

最终,赵军全军覆没,赵括也在突围中战死。

这场战役,赵国损失惨重,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后,秦国乘胜追击,兵临邯郸城下。

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百姓们人心惶惶,仿佛世界末日即将来临。

平原君再次挺身而出,肩负起拯救赵国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