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可救妖 作品

中途番外:把富母亲先写富再写穷,把穷女儿先写穷再写富!(第2页)

为了养母的养育之恩,她对妹妹潘香婷的一切不良行为都毫无条件的原谅。心甘情愿的接受任何来自于潘香婷的干扰,因此,造成了她人生的漂泊和凄惨的格局。

而与此同时,为了生母的养育之恩,她对妹妹赵嘉惠的多次无意识的干扰也都毫无条件的接受,这主要还有她对赵嘉惠本人的感恩,如果没有赵嘉惠的真诚友谊就没有她后来哈尔滨的人生打拼,如果没有赵嘉惠妹妹的牵线搭桥,就没有她与生母见面并热烈生活十多年,完美完全的满足了她找到自己生母的心愿。

并让她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一个血液里流淌着母亲鲜血的女儿在生母身边的幸福生活,永生的刻骨铭心一般。所以,她对妹妹赵嘉惠,那也是绝对的感恩,没有丝毫的掺假行为。

历尽艰难险阻,可算找到了生母,一度让她兴奋不已,但是最终她难以出口相认。因为,她发现和看到生母只是在内心中接受自己,在现实中她还远远放不开,根本不能接受她已经失而复得的大女儿。这让潘梦婷倍受伤害,也倍感失望。虽然,她很理解生母的这个无奈的选择,但是,在她内心的情感世界,她还是不能完全原谅生母对自己的态度。

所以,潘梦婷感觉自己不但在物质上很贫困,很穷苦,一直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完全丧失了自己作为一个少女的幸福感。对养母的百分百的孝心和绝对无私的奉献,对生母的生育之恩的回报,又使她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甚至是尊严。导致她在关键的两个爱情上彻底的失败,坠入绝对的虚无状态,梦想被彻底击灭,现实转化力皆无。

这样,她感到自己在爱情上也非常大“穷苦”,在别人那里,唾手可得的痴心爱人,在她这里却是难于上青天,最后,她什么都没有得到,带着一颗伤痕累累的心悄然的离去。

而且,最让她痛心的是:虽然她尽了全力,为了养母的养育之情,她完全的一次又一次的割舍了自己,但是,事实上,养母到最后完全的误解了她,一点都不接受她。她本来是想报答养母,没想到结果却是十足的伤害。这令她十分的痛心。她失去了养母——在养母的情感里,养母误解她,比杀了她还难受。而生母的拒不相认,又令她彻底的伤心。

无论是养母还是生母,她都积极的回报率她们,但她们有意无意的都不能爽快的接受她。潘梦婷最后也想开了,就算是自己为她们活的,那也该结束了。所以,最后她只有离开,离开一切都人,离开她熟悉并眷恋的地方。开始了为自己活着的剩余的短暂的人生。

生母腰缠万贯,她为生母奉献了自己所有的商业经营的智慧,到最后她对生母的巨额财产,只能是望而却步。而她多年的收入几乎如数给了养母,给养母治病,她还欠下生母的许多钱财。到最后,成可欣补偿她20万,她随身只带着1万,剩下的都给了养母。

她是两手空空,离去也!她是伤痕累累,离去也!

她觉得自己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穷苦”一生,无论自己怎么努力,怎么扑腾,最后她还是要离去,还是丝毫改变不了自己“穷苦”的命运。

2.然后,来说“富母亲”的“穷”。

这个“穷”与物质无关,主要指精神意义上的“穷”。那么,成可欣“穷”在哪里呢?“穷”在精神上,这个精神主要指她在百般思念大女儿的同时,又完全拒绝与大女儿的相见与团聚,她失去了足够的主动性,完全是被动的,神经上受损严重,而当她最后终于能与大女儿相见了,与大女儿团聚了,等来的却是大女儿的离去——已经离去了两年之久的离去。

她以饱满的、热烈的、真挚的情感思念大女儿,以充沛的深刻的思想,以至诚的厚重的宗教。来真心忏悔自己历史上的罪过,但到最后,这一切都成了空中楼阁,都成了虚伪的过客,就这样就成了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空的空前,空的绝后,她不但失去了大女儿的身体,最主要的是她失去了大女儿的心。

她虽然物质上极度富裕富贵,精神上,当处于意念层面上之时,她为自己的颇具思想家、哲学家的丰富内涵和大将风度而颇为满意——这个时候她也的确是十分富裕富贵的,但是当精神到了落实为现实而不是停留于意念层面之时,她却成了“思想、语言巨人之后行动的矮子”,思念大女儿的感情最为热烈之后得到的现实的感情和结果却是最为虚伪、虚无,最终飘渺成一朵白云,大女儿得而复失。

这就是她的“穷”。“穷”在关键,“穷”到最后——“富”在头里。她人生的梦幻向往“富裕”——不但要物质上的“富裕”而且还要精神上的“富裕”,因此她鄙视“穷苦”——不但拒绝物质上的“穷苦”而且还要百分百的拒绝精神上的“穷苦”。“富裕”她做到了,她自感问心无愧,但是,“穷苦”她只拒绝了一半儿,只成功了一半儿,物质是她确实完全拒绝了“穷苦”但是,精神上,她却成功的陷入到亘古未有的“穷苦”中——这一点她很清楚,她比谁都清楚,但是,她无能为力,心有余而力不足。

到最后,思想矛盾,精神错乱,她被折磨的几近疯癫,宗教也救不了她。难道这只是她个人的错误个人的失败吗?如果只是这样,那也就没有必要写这部作品了。因为我要写的,要揭示的是“文革”时代对人心灵的长久的、毁灭性的戕害,中国人渴望健康的政治制度,由此可见一斑,这是对人性的根本的尊重。所以,谁该对成可欣的“穷”负责,责任就不单单在她身上,而且主体上绝对不单单在她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