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后秦末代孤忠姚绍:帝国的“救火队长”与“裱糊匠”(第3页)
就在姚绍在前线顶着压力、呕心沥血、苦苦支撑,眼看就要把晋军“耗死”的关键时刻,长安城里的那位“温和”皇帝姚泓,不知道是听了哪个“键盘侠”的谗言,脑子一抽,竟然开始怀疑姚绍这位劳苦功高、忠心耿耿的宗室老将了!他怀疑姚绍手握重兵,在前线待久了,会不会也想“黄袍加身”?
于是,姚泓做出了两个足以入选“帝王迷惑行为大赏”的决定。
派监军: 派自己的心腹大臣跑到前线,美其名曰“监军”,实际上是给姚绍戴“紧箍咒”,指手画脚,各种掣肘。想象一下,你在打团战的关键时刻,老板派了个啥也不懂的“关系户”来当“政委”,还总瞎指挥,气不气?
拒绝出击: 更要命的是,他居然拒绝了姚绍提出的、趁晋军粮尽、士气最低落时发动总攻的“绝杀”计划!反而严令姚绍:“给我守好!不准出击!” 这简直是亲手把煮熟的鸭子放飞了,还顺带把锅也砸了!
姚绍在前线接到这命令,估计气得差点背过气去!他遥望长安方向,心中悲愤交加:“老夫在前线拼死拼活,流血流汗,你在后方听信谗言,自毁长城?!我能打败阵前的千军万马,却打不破你心里那堵猜忌的墙啊!” 巨大的精神压力,加上殚精竭虑的辛劳,终于压垮了这位老将最后的精神支柱。
公元417年二月(史载是二月,不是三月),姚绍在定城的军营中,忧愤攻心,一口老血喷出,带着无尽的遗憾和不甘,含恨而终。临终前,他挣扎着对围在病榻前的将领们留下遗言,眼神里全是未酬的壮志:“我身体不行了,辜负了国家的重托(都督诸军事)。现在强敌未灭,国家危难,我死之后,你们……把我的兵权交给姚赞(另一位宗室将领),勉之!勉之!(加油啊!加油啊!)”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心心念念的,还是潼关的防线,还是那艘即将沉没的后秦破船。
五、帝国落幕:最后一根柱子倒了
姚绍的死,就像抽掉了后秦帝国最后那根承重柱。他苦心经营、眼看就要成功的潼关防线,瞬间失去了主心骨。接替他的姚赞同志,虽然有心杀敌,但能力和威望都差了一大截,根本镇不住场子,也玩不转姚绍那套精妙的“饿饭战术”。军心迅速涣散,防线土崩瓦解。
仅仅几个月之后,公元417年八月,长安城破。新皇帝姚泓,那位“温和”的小绵羊,乖乖出城投降。立国三十四年的后秦帝国,在刘裕大军的铁蹄下,正式宣告“game over”。
六、历史评价:裱糊匠的悲歌
纵观姚绍的一生,他就是乱世名将的“标准模板”,集齐了所有悲情英雄的要素:
忠勇无双: 绝对的“公司”死忠粉!每当后秦这艘破船要沉,他总是第一个跳出来“堵漏”,一次又一次把船从翻的边缘拉回来。堪称“帝国最后の良心”。
谋略过人: 脑子绝对好使!解定阳之围的“绕后奇袭”,平定“三叛之乱”的“精准点杀、各个击破”,潼关前线那套差点把刘裕饿死的“猥琐发育流”,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妥妥的战术大师。
大局观强: 对北边赫连勃勃的“拆迁”威胁,对国内各路“反骨仔”的隐患,对东边刘裕这个“终极boss”的致命北伐,都有清醒的认识,并且尽力去应对,战略眼光在线。
然而! 个人的优秀,在时代的洪流和体制的腐朽面前,显得那么渺小无力。姚绍的悲剧性正在于此:他服务的,是一个从根子上就烂掉的帝国。姚兴晚年的“办公室政治”(夺嫡之争),姚泓的“软耳朵”和“疑心病”,整个统治集团内部的离心离德、各怀鬼胎,就像无数白蚁,早就把后秦这棵大树蛀空了。姚绍越是努力地去“裱糊”(东补西贴),越暴露出这帝国的千疮百孔。他就像一个手艺精湛的裱糊匠,试图用忠诚的浆糊和智慧的纸片,去粘合一个支离破碎的花瓶,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它在自己手中彻底粉碎。
他忠诚的对象——姚泓政权,本身就是一艘注定沉没的破船。他越是忠勇,能力越强,其结局就越是悲壮和苍凉。他拼尽全力,却无法逆天改命,最后还被自己效忠的“猪队友”狠狠背刺了一刀,活活气死。这剧本,搁谁身上都得憋屈死!
长安城破那日,暮春的风依旧卷着零落的桃花瓣,飘过坍塌的宫墙,飘过姚绍曾经策马扬鞭的御道。曾经威震关陇的后秦雄风,终究被历史的尘埃覆盖。姚绍,这位后秦最后的“裱糊匠”兼“救火队长”,他的智勇与忠诚,他的挣扎与憋屈,最终都化作了渭水河畔一声悠长的叹息,成为五胡十六国那个血色黄昏里,一曲令人哭笑不得又扼腕叹息的苍凉挽歌。他的名字,也因此被定格在史册中——一个在帝国沉没时拼尽全力却无力回天的悲情英雄,一个用生命诠释了“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一亘古真理的绝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