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朱棣在大汉的见闻(第3页)
朱棣是真的期待,发自内心的期待,因为朱高煦是他的儿子,是大明的汉王,他们老朱家,出了一个了不得的人。
在他有生之年朱高煦若是能够让他见到,他是真不介意哪怕换了朱高炽与朱瞻基,也不是不能让朱高煦回去继承大统。
但前提是朱高煦要能够真的做到,只要朱高煦做到了,那么就证明了有可行的办法,以后大明,同样也可以做到了。
当这点做到之后,大明千秋万代,大明永昌将真的不再是一个梦,而是真的有可能能够实现了。
只是这个想法,太过于宏大了,哪怕是有着土豆与杂交水稻这样的高产粮食,在朱棣看来,都太难太难。
这也是他格外期望朱高煦能够做到的原因。
朱高煦听着朱棣的话,神情同样肃然无比。
“爹,你看着吧,终有一日,会实现的!”
朱高煦也只能说有朝一日能够做到,因为在目前,他也做不到。
哪怕就是土豆与杂交水稻真的全面推开来,都难。
因为人口不是不动的啊,是在不断增多的,如今的耕地面积,可是没有他前世那么多的。
然而即便是在他前世,做到这点都用了不少时间。
如今大汉的商业尽管很发达,但经济只要不能做到彻底转型,不能在保留强大农业实力的基础上通过商业提升经济力,带动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很难。
两人聊着这些,待手续办完,随即开始出发。
这次朱高煦并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这次带着朱棣去看看周边,正好也当他微服私访一回了。
走出码头,就是好几条宽阔的大道,朱棣看得一时都有些诧异。
“这就是水泥路了吧?修建得确实不错,很平整,又宽广,不过为何修建了这么多?”
“对,这是水泥,制作的法子并不难,你回去让人研究一下,也能做出来的。
至于道路,因为往来的商人车队太多,原本只是一条道,后面通过去往不同的方向所划分了出来。
这边是去往安邦府的,这边是去往县城之内的,这边是去往北部的一些地方。
每条路在后面都会有不少岔路,都是连通各地的。
大汉商业繁华的原因之一,就是道路运输方便,驿道完善。
这些工程,从最初到现在,都一直在进行,没有停下来过。
所谓要致富,先修路,连路都没有,商队都难以通行,又怎么能将商业发展起来。”
朱高煦说到这些,一脸的笑容,神情也是充满自豪,因为如今做到这些,当初是真的不容易。
要是没有这些基建为支撑,商业,不是嘴上一说就能发展起来的。
无论是陆运、水运、海运,都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都是当初动员了所有人一起拼出来的。
朱棣听着朱高煦最后那句话,也是眼前一亮。
因为这句话在他看来,是真的合适不过,大明后面其实也开放改革了商业,解除了禁海令,效果虽然有,但就是没有大汉这么好。
如今他是知道根本了,就在这些交通设施之上。
大明也有驿道,但没有修建得大汉这么好,除了主要的大型城镇,道路比较好以外,更多的地方,都是不那么好的。
而且这样的驿道,朱棣另外看见的是情报的传递。
同样的传递情报,这种路跑起来,可是快太多了,而且按朱高煦说的,还能连接
除了情报传递的快速,尤其是当集结大军时,速度也会快太多。
包括就是行军,这样的道路行进,同样能够减少不少时间。
涉及到战事,时间这块的重要性,朱棣可就太清楚了。
如果大汉的所有驿道真的都像这样,朱棣都不敢想大汉的大军从集结到到目的地,或者要用一些计策时,会有多么的让人防不胜防。
但这些,他也只能想想了,如今的大明,国库根本就不支持他去做这些。
他北征都没有钱,花钱的地方还有很多,这事,也只能暂时想想了。
“做得不错啊,这些你现在做好了,以后就能轻松不少了。
走吧,我现在对你大汉的普通百姓是怎么样的,很是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