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 《观照之舞与存在之思》(第2页)
\"企喺月度睇世界\/行出宇宙睇宇宙\"的诗句,将认知维度推向极致。此处\"月度\"作为观测平台,既指涉人类登月的历史壮举,更隐喻认知主体超越日常经验的升维过程。当观测视角从地球移至月球,再从宇宙边缘反观宇宙本体,诗人完成了一次认知论的哥白尼革命:主体不再是被动的认知容器,而是积极参与宇宙构成的量子态存在。这种视角转换与量子物理的\"观测者效应\"形成奇妙互文,使认知行为本身成为存在论事件。
三、认知辩证法:现象学循环的诗性展开
全诗在\"谂\"与\"睇\"的辩证运动中,构建了完整的现象学认知模型。\"谂光\"对应胡塞尔\"本质直观\"前的意向性建构,\"睇光\"则是现象学还原后的本质显现。这种认知过程在\"实定噈见光\"中达成视域融合,形成类似伽达默尔\"效果历史\"的认知闭环。诗人通过语言符号的能指滑动,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可感的诗意体验。
在\"睇靓,谂靓\/靓靓梗靓靓\"的认知螺旋中,诗人揭示了美学判断的认知机制。第一个\"靓\"作为审美对象,第二个\"靓\"成为思维判断,第三个\"靓\"则是观照确证,最终在\"梗靓靓\"中完成审美认知的自我指涉。这种认知循环类似皮尔斯\"无限seiosis\"理论,每个认知环节都成为下一环节的符号,形成永不停歇的意义生成过程。
四、存在论突围:后人类世代的认知觉醒
当诗歌行进至\"行出宇宙睇宇宙\",认知主体已突破人类中心主义局限。这种\"出离\"既是对《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的现代性改写,也是对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存在论超越。诗人通过\"月度宇宙\"的空间升维,暗示认知主体正在经历量子跃迁般的存在论蜕变。
在\"能量波\"与\"上帝粒子\"的量子隐喻中,诗人悄然完成了认知主体的物性回归。当人类主体以量子态存在时,观者与被观者、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彻底消解。这种认知觉醒恰似巴什拉\"物质诗学\"的终极指向——认知主体最终在物质微观世界中,找到了存在的本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