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 作品

第397章 《方言的史诗》

《方言的史诗》

——论《张公公》中的文化记忆与语言抵抗

文/元诗

在粤北韶城沙湖畔的蒙蒙细雨中,树科站在张九龄雕像前,用粤语写下了《张公公》这首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的诗作。这首诗以独特的方言表达,构筑了一个跨越时空的英雄谱系,从"毛爷爷"到"朱老总",从"周公公"到"霍生",再到"唐相张公公",诗人将这些人物统称为"炎黄子孙人中龙"。这种命名方式绝非随意,而是通过粤语特有的称谓系统,重构了官方历史叙事,将宏大历史人物拉回到民间记忆的亲切维度。在普通话日益主导的当代语境中,树科选择用粤语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立场的宣示——方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承载地方性知识、维系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张公公》的语言质地值得深入剖析。诗中"细雨蒙蒙/天上朦胧/心度空空,冇星穹"的描写,通过粤语特有的词汇和音韵,创造出一种迷离恍惚的意境。粤语中保留了大量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蒙蒙"、"穹"等字眼的使用,既体现了方言的古雅韵味,又与"炎黄子孙"的历史纵深形成呼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嘟"、"哋"、"嘅"等粤语特有虚词的应用,这些在标准汉语中难以找到对应表达的语助词,为诗歌注入了鲜活的口语气息和地域特色。法国语言学家海然热曾指出:"每一种语言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划分和诠释世界。"树科通过粤语的这种"划分和诠释",构建了一个区别于主流汉语表达的审美空间。

诗歌中"天才济济,佢哋个个诗宠/史嚟天涯共此时……"的结句尤为耐人寻味。"诗宠"一词在粤语中既有受诗歌宠爱的意思,也可理解为被历史眷顾的宠儿。这种语义的双重性,使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超越了简单的褒贬,而进入更为复杂的阐释层面。"史嚟天涯共此时"化用了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典故,却通过粤语发音的"嚟"(来)字,将历史与当下巧妙连接。德国哲学家本雅明在《历史哲学论纲》中提出:"过去携带着一种隐秘的指向当下的索引。"树科似乎在本能地实践这一理念,让历史人物"嚟"到当下,与细雨中的瞻仰者形成跨时空对话。

从诗歌结构看,《张公公》采用了由具体到抽象、由个体到群体的递进式书写策略。开头罗列具体历史人物,继而扩展到"炎黄子孙"的整体指认,最后上升到"天才济济"的普遍性概括。这种结构安排暗合了中国传统诗学中的"兴观群怨"传统,尤其是"兴"的手法——通过具体物象引发更广阔的情感共鸣。诗中"华夏儿女人头拥"的意象,既描绘了现实中雕像前人群拥挤的场景,又隐喻了历史长河中英才辈出的壮观景象。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强调的"陌生化"效果在此得到体现:通过方言表达将熟悉的历史人物陌生化,迫使读者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