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 作品
第392章 《显隐之辨》(第3页)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这首诗邀请读者参与意义建构。"睇得到"与"睇唔到"的辩证,实际上是对读者认知模式的挑战。粤语读者与非粤语读者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接受体验:前者在方言亲切感中遭遇存在震撼,后者则在语言陌生感中强化认知疏离。这种双重接受效应使诗歌在不同语境中都能保持阐释活力。诗中"我哋"的包容性指称,将读者纳入认知共同体,共同面对生命有限性与宇宙无限性的永恒矛盾。
回望诗歌标题《有形同无形》,这个看似矛盾的表述实则揭示了树科诗学的核心——在岭南方言的日常表达中,蕴含着破解存在之谜的钥匙。有形与无形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如广府木雕艺术中虚实相生的空间关系,彼此定义,相互成就。这首诗的持久魅力,正在于它用最朴素的语言形式,承载了最深邃的哲学思考,在"命仔"的脆弱认知与"物质"的无限可能之间,架起了一道诗意的彩虹。
《有形同无形》的六行诗句,犹如六块棱镜,在岭南语言的特定光谱中折射出人类存在的永恒之光。它证明真正的哲学诗篇不必佶屈聱牙,反而能在"命仔"这样的方言词中获得最生动的表达。当树科在韶城沙湖畔写下这些诗句时,他不仅延续了岭南文化的隐秘传统,更将汉语诗歌的思辨维度推向了新的高度——在那里,方言的根须深扎大地,而诗意的枝叶触摸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