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粤音灵犀》
《感觉嘅灵犀》(粤语诗)
文/树科
唔单止喺我,噈连我哋大家
嘟冇见过你嘅万能身体
同埋踪迹,同埋倩影……
你又实定同我哋形影不离不弃
你嚟,噈似系蜻蜓点水
你走,嘟走得洒脱冇痕……
我哋大家嘟实定识得
你有双翼,仲喺通体透明
你系梦中人,仲系佐佑我哋嘅神圣……
《树科诗笺》2025.1.8.粤北韶城沙湖畔
《粤音灵犀》
——论《感觉嘅灵犀》的语言诗学与情感哲思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的多元图景中,树科的《感觉嘅灵犀》以粤语方言为载体,构筑起一座独特的语言迷宫。这首创作于粤北韶城沙湖畔的诗歌,犹如岭南文化沃土中生长出的奇异花朵,既扎根于粤语独特的音韵体系,又在诗意表达上突破了方言的地域限制,展现出对人类共通情感与抽象思维的深刻探索。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这首诗歌时,不仅能窥见粤语诗歌的独特魅力,更能触摸到诗歌艺术跨越语言壁垒的永恒生命力。
一、方言入诗:语言符号的解构与重构
粤语作为汉语方言中极具特色的一支,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体系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感觉嘅灵犀》开篇便以 “唔单止喺我,噈连我哋大家” 奠定了方言叙事的基调。这种口语化的表达,打破了传统诗歌书面语的庄重感,使诗歌更具生活气息与地域特色。“唔单止”(不仅)、“噈连”(就连)等粤语词汇的运用,如同在诗歌中注入了鲜活的岭南文化基因,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粤语地区的市井街巷,感受语言的原始生命力。
方言的使用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诗歌语言的创新。在传统诗歌创作中,书面语的规范性往往限制了情感表达的自由度。而树科将粤语方言融入诗歌,实则是对语言符号的解构与重构。通过将日常口语转化为诗歌语言,诗人赋予了这些普通词汇新的诗意内涵。例如,“嘟冇见过你嘅万能身体” 中的 “嘟”(都),在粤语中具有加强语气的作用,使得诗歌在表达否定时更具力量感。这种方言词汇的巧妙运用,让诗歌的语言表达更加灵动、鲜活,打破了传统诗歌语言的固有模式。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方言入诗是对语言多样性的尊重与彰显。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是存在的家。” 不同的方言承载着不同地域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密码。树科在《感觉嘅灵犀》中对粤语的运用,实则是在诗歌中为粤语文化构建了一个专属的 “存在之家”。这种创作方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语言表现形式,更让粤语文化在诗歌的殿堂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为当代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