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语言的张力与文化隐喻》(第2页)
二、意象裂变:从药用植物到文化符号的嬗变
“当归” 作为诗歌的核心意象,经历了从药用植物到文化符号的裂变过程。在传统认知中,“当归” 是一味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功效的中药材,其名称本身便蕴含着 “应当归来” 的语义内涵。然而,在树科的诗歌中,“当归” 超越了其物质属性,演变为承载多重文化意蕴的象征符号。
诗歌开篇即点明 “当归,唔喺补药系补心”,将 “当归” 从物质层面的药用价值提升到精神层面的心灵慰藉。这种语义转换,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中 “比兴” 的艺术手法。如《诗经?小雅?采薇》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杨柳、雨雪等自然意象寄托征人复杂的情感体验。在《当归噈要归嚟》中,“当归” 同样成为诗人表达情感与思想的载体,通过对其语义的重新诠释,构建起独特的诗意空间。
随着诗歌的推进,“当归” 的意象内涵不断丰富与深化。“蓝海度嘅当归”“华夏心海嘅当归” 等表述,将 “当归” 与海洋、民族等宏大意象相联结,使其从个体层面的心灵慰藉上升为民族层面的文化认同。这种意象裂变的过程,与艾略特在《荒原》中对意象的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艾略特通过碎片化的意象组合,构建起现代文明的精神荒原图景;而树科则通过 “当归” 意象的嬗变,勾勒出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图谱。
三、情感图谱:个体记忆与民族认同的交织
《当归噈要归嚟》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个体记忆与民族认同交织的复杂图景。诗歌中 “唔冇俾仔孙仲做当归” 的呼吁,既包含着诗人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又折射出对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这种情感的双重性,使诗歌超越了个人化的情感倾诉,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情感表达。
诗人通过 “补补,我哋彼此嘟要补补” 的重复咏叹,构建起一种集体性的情感共鸣。这种重复手法的运用,类似于《诗经》中 “重章叠唱” 的艺术形式,通过情感的层层递进与强化,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在《当归噈要归嚟》中,“补补” 一词的反复出现,不仅形成了独特的韵律节奏,更传递出诗人对个体与民族精神修复的殷切期望。
诗歌中 “华夏心海嘅当归” 的表述,将个体情感与民族精神紧密联结,使 “当归” 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符号。这种文化认同的构建,与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提出的 “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 理论相契合。诗人通过诗歌创作,将分散的个体情感凝聚为集体的文化记忆,构建起超越地域与时空的民族精神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