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多维审美空间》(第2页)
“睇丹霞,惗丹霞”,诗人从视觉与心理两个层面进一步深化对 “丹霞” 的理解。“睇” 是对丹霞山外在形态的观察,“惗” 则是对其内在精神的思考。这种由表及里的描写方式,展现了诗人对丹霞山的认知过程。而 “丹霞彼此,彼此丹霞” 一句,则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辨。它打破了传统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转化。在诗人眼中,丹霞山不再是单纯的观赏对象,而是与自己融为一体的存在。这种思想与庄子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哲学观念不谋而合,体现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诗歌的最后一节 “丹霞丹,霞丹霞”“丹霞世界,世界丹霞”,将 “丹霞” 这一意象进一步抽象化、哲学化。“丹霞丹,霞丹霞” 通过词语的重复与重组,形成了一种类似于禅宗偈语的表达形式,引发读者对宇宙万物本质的思考。而 “丹霞世界,世界丹霞” 则将 “丹霞” 的概念扩展到整个世界,暗示着世界万物都蕴含着 “丹霞” 的特质,即美丽、和谐、包容。这种对世界本质的认知,使诗歌超越了单纯的山水描写,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三、结构的重复之美:回环往复的情感张力
《丹霞嘅意象》在结构上采用了重复的手法,全诗由三个小节组成,每个小节的句式与韵律基本相同,但内涵却层层递进。这种重复并非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在重复中蕴含着变化与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张力。
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重复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强度。每一次对 “丹霞” 的咏叹,都像是诗人情感的一次爆发,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对丹霞山的热爱之情在不断升温。同时,重复的结构也使诗歌具有了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如同音乐中的主旋律不断回响,在读者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从哲学层面来看,重复的结构体现了一种永恒与循环的观念。在诗歌中,“丹霞” 的意象不断重复出现,暗示着自然景观的永恒存在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永恒主题。这种循环往复的结构,使诗歌具有了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深邃的历史感与宇宙感。
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回环诗相比,《丹霞嘅意象》在结构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回环诗是一种独特的诗歌体裁,其特点是回环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例如,苏蕙的《璇玑图》就是回环诗的经典之作。树科在《丹霞嘅意象》中借鉴了回环诗的结构特点,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而是根据现代诗歌的审美需求进行了创新。他通过词语的巧妙组合与句式的灵活变化,使诗歌在保持回环往复之美的同时,又具有了现代诗歌的自由与灵动。
四、文化的地域烙印:粤北山水的精神图谱
《丹霞嘅意象》诞生于粤北韶城丹霞山锦江畔,其创作必然受到当地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粤北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为树科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
丹霞山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闻名于世。这种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地貌,色彩鲜艳,形态各异,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在《丹霞嘅意象》中,树科通过对丹霞山的描写,展现了粤北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同时,诗歌中所蕴含的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之情,也反映了粤北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