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 作品
第334章 《地方感知与文化重构》
《方言诗学视阈下的地方感知与文化重构》
——以树科《我嘅沙湖,我嘅绿洲》为例
文/一言
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汉语新诗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方言特质与文化符号系统,构筑了一道抵抗同质化的文学堡垒。树科新作《我嘅沙湖,我嘅绿洲》恰似暗夜萤火,在普通话霸权笼罩的文学天空下,以岭南水乡的日常经验为经纬,编织出既具方言肌理又富现代诗质的语言织物。这首看似平淡的沙湖赞歌,实则在口语化叙述的表层之下,暗涌着方言诗学建构的多重可能。
一、方言叙事的祛魅与重构
诗歌开篇"大细,你噈只系一凼水"的方言叙事策略,直接构成对传统咏物诗学的解构。在汉语诗歌传统中,山水咏怀往往带有屈原式"香草美人"的隐喻系统(王逸《楚辞章句》),而此处"一凼水"的俚俗表述,实则激活了方言特有的祛魅功能。这种方言与雅言的张力,正如巴赫金所言:"民间笑谑文化通过降格将崇高事物拉回物质层面"(《拉伯雷研究》),诗人有意消解传统山水诗的崇高性,将沙湖还原为日常真实的存在场域。
但解构与重构往往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当诗人用"四围嘟喺嘅绿地/话你绿洲"构建认知图景时,"绿洲"意象已超越了地理学定义,成为方言思维中的存在符号。这种命名行为与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之家"的哲学命题形成互文,粤语特有的叠字韵律("一片又嚟一片片")与尾音拖腔,赋予自然景观以独特的音韵质地,使沙湖在方言的音波中获得了新的存在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