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从龟甲裂痕到市井烟火》(第2页)
随着诗歌的推进,意象逐渐从抽象走向具象。“太公分猪肉?”“太嫲担凳睇啦”“爷爷上屋拾瓦”“嫲嫲担把楼梯” 等充满生活气息的具象意象纷至沓来。“太公分猪肉” 是粤语地区常见的民俗活动,象征着家族的团结与分配的公平;“太嫲担凳睇” 则描绘出老人参与家族活动的场景,充满温馨与欢乐;“爷爷上屋拾瓦”“嫲嫲担把楼梯” 等日常劳作场景,展现出家庭生活的质朴与辛劳。这些具象意象的运用,将抽象的认知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生活经验,使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画面感。
这种从抽象到具象的意象构建方式,与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比兴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比兴手法强调 “以彼物比此物”,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在《甲骨文字嘅阴阳》中,诗人以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和事物为比,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对家庭的情感等抽象概念具象化,使诗歌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这种意象构建方式也体现了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规律,即从抽象的概念逐渐深入到具体的经验,从宏观的宇宙观照到微观的生活细节。
三、文化隐喻:甲骨文明与市井生活的对话
诗歌标题《甲骨文字嘅阴阳》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文化隐喻。甲骨文作为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承载着远古先民的智慧与信仰,它与占卜、祭祀等神秘的宗教活动密切相关。“阴阳” 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概念,代表着宇宙万物的对立与统一。将甲骨文字与阴阳结合,暗示着诗歌试图探寻文字背后的文化密码和哲学内涵。
在诗歌内容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甲骨文,但诗人通过对粤语方言的运用和生活场景的描绘,构建起一种与甲骨文明相呼应的文化氛围。粤语作为一种古老的方言,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特点,它本身就像是一部活的语言化石。诗歌中所描绘的家族活动、家庭生活等场景,也与甲骨文中所记载的祭祀、家族制度等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太公分猪肉” 等民俗活动,体现了家族内部的秩序与传承,这与甲骨文中对祖先祭祀和家族谱系的重视不谋而合。
诗人通过这种文化隐喻,实现了甲骨文明与市井生活的对话。甲骨文明代表着古老的、神秘的文化传统,而市井生活则是现代的、鲜活的文化实践。在《甲骨文字嘅阴阳》中,两者相互交织、相互碰撞,展现出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和多样性。这种对话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引发了读者对文化根源和文化传承的深入思考。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在这首诗中,粤语方言成为了连接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的桥梁,让我们在语言的家园中,感受到文化的源远流长。
四、情感表达:家庭记忆与生命体验的交织
诗歌作为情感的载体,《甲骨文字嘅阴阳》蕴含着丰富而真挚的情感。诗中对家庭成员的描绘,如 “爷爷上屋拾瓦”“嫲嫲担把楼梯”“老窦朝晚冇见面?”“妈子噈家头细务啦”,勾勒出一个充满温情与辛劳的家庭图景。这些日常的生活场景,看似平凡,却饱含着深厚的情感。“爷爷上屋拾瓦” 展现出老人为家庭操劳的奉献精神,“嫲嫲担把楼梯” 则体现出老人对家庭事务的积极参与;“老窦朝晚冇见面?” 道出了父亲为生活奔波的辛苦,“妈子噈家头细务啦” 则描绘出母亲操持家务的勤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