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龟甲上的量子诗学》(第2页)
诗题《甲骨文嘅量子态》本身便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意象组合。甲骨文作为中国最早的成体系文字,承载着殷商先民的占卜智慧与生存哲学;量子态则是现代物理学中描述微观粒子状态的概念,代表着人类对物质世界最前沿的认知。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在诗人的笔下碰撞出惊人的诗意火花。
诗歌开篇 “道嚟阴阳,生生世世”,将道家哲学中的阴阳观念与甲骨文的占卜文化相联结。甲骨文中的卜辞往往通过烧灼龟甲产生的裂纹来判断吉凶,这种与自然对话的方式,暗合了阴阳相生相克的哲学思想。而 “量子态” 所蕴含的不确定性原理,与占卜文化中对未知的探索不谋而合。正如海森堡所说:“在因果律的陈述中,即‘若确切地知道现在,就能预见未来’,所得出的并不是结论,而是前提。我们不能知道现在的所有细节,是一种原则性的事情。” 这种跨越三千年的认知共鸣,使诗歌在时间维度上形成了奇妙的折叠。
“骨文化繁简,区区宇宙间” 一句,进一步深化了意象的时空对话。甲骨文中的文字形态简洁而富有张力,其象形、会意的造字方式蕴含着先民对世界的直观认知。而 “区区宇宙间” 的表述,将微观的甲骨文字与宏观的宇宙概念并置,暗示着人类在不同尺度下对世界的理解本质上具有相通性。这种微观与宏观的对照,恰似量子力学中 “波粒二象性” 的哲学隐喻 —— 事物的本质往往存在于看似矛盾的多重维度之中。
三、哲学的诗意栖居:超越二元对立的认知重构
诗歌的后半部分 “理解噈唔喺缠缠绵绵 / 知音点要寄语万万千千”,以近乎口语化的表达,颠覆了传统诗歌中对理解与知音的浪漫化想象。在传统文化中,“知音” 往往被赋予高山流水般的诗意情怀,但诗人却以 “唔喺缠缠绵绵”“唔使寄语万万千千” 打破这种固有认知,暗示真正的理解应超越形式上的抒情与言说,抵达精神层面的共鸣。
“冇道,有禅” 的结尾,更是将诗歌的哲学思考推向高潮。这里的 “道” 既指向道家的宇宙观,也暗含现代科学所追求的客观规律;而 “禅” 则代表着东方哲学中超越语言与逻辑的顿悟智慧。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实则是对人类认知边界的深刻反思。正如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所言:“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诗歌通过否定 “道” 的确定性,为 “禅” 的不确定性留出了诗意的空间。这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与量子力学中 “叠加态” 的概念形成了深层呼应 —— 在微观世界中,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种状态,直到被观测时才坍缩为确定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