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 作品

第291章 《方言的复魅》(第2页)

二、草根的玄思:抒情主体的双重镜像

《小草吟吟》以拟人化的"小草"作为抒情主体,这个意象的选择本身即富含地方性智慧。岭南气候温暖湿润,草木生长旺盛,"小草"在此不仅是自然物象,更是岭南人生命力的隐喻。诗人笔下的草"会哭会笑"、"会跳舞歌唱",这种赋予植物以人类情感的写法,令人想起《诗经》中的"荇菜左右流之"或是《楚辞》香草美人的传统。但树科的创新在于,他将这个古典意象完全置于粤语语境中,创造出既传统又现代的抒情人格。

小草"知姣识姣"的自我认知,展现了岭南文化特有的世俗智慧。"姣"在粤语中既有美好之意,也暗含机灵聪慧的意味,这种语义的丰富性使抒情主体摆脱了单纯讴歌自然的单薄,而具备了复杂的人格特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论真理》中指出,真正的存在沟通需要"密码"作为媒介,粤语在此成为解密岭南人精神世界的特殊密码。当小草呼唤"我要你哋,我哋一齐"(我要你们,我们一起),其集体主义的表达方式,折射出岭南文化重视社群关系的伦理观,这与儒家"群"的概念一脉相承,却又带着广府人特有的务实与热情。

诗歌后半部分转向对行动的呼唤:"向天歌,走天涯",这种浪漫情怀通过粤语表达时,产生了微妙的张力。粤语本质上是一种商业贸易发达地区产生的实用型语言,用其表达"走天涯"的豪情,恰似在务实精神中迸发的理想主义火花。文化地理学家段义孚在《空间与地方》中提出的"地方依恋"(topophilia)理论,可解释这种情感——小草对"海内山河娇娆娆"的赞美,本质上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的深情凝视。而"噈想咁起行"(就想这样出发)的洒脱,又展现了岭南文化中"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这与近代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历史角色形成互文。

三、地方的飞地:粤北韶城的诗意重构

诗末标注的创作地点"粤北韶城沙湖畔",为文本提供了具体的地理坐标。韶关古称韶州,是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的要冲,韩愈曾被贬至此,留下"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慨叹。树科在这样一个历史厚重的场所写作粤语诗,无形中构建了文化地理学家爱德华·索亚所谓的"第三空间"——一个既真实又想象的诗意空间。诗中"蓝天白云絮飘飘"的明媚景象,与韶关作为重工业城市的一般想象形成反差,这种通过诗歌实现的"地方重塑",具有现象学意义上的"回到事物本身"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