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文明基因的诗性觉醒》(第2页)
甲骨文作为汉字的早期形态,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它不仅是记录殷商时期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更是汉字发展演变的源头。诗人 “好想好想学用甲骨文写诗” 的愿望,体现了对汉字根源的探寻与回归。这种对甲骨文的向往,与王国维等学者对甲骨文的研究与推崇有着内在的精神联系。王国维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考证了殷商历史,为中国古代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树科的诗歌则以艺术的方式,表达了对甲骨文这一古老文字的敬意与传承的渴望。
诗人对汉语汉字的热爱,还体现在对 “华夏简美文言” 的赞美之中。文言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语言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从先秦散文的雄浑大气,到唐宋诗词的优美典雅,文言文学为中华文明留下了无数璀璨的瑰宝。在现代白话文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诗人对文言的怀念与推崇,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这种文化认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守护。
三、时间意识:古今对话的诗意追寻
“谂嚟谂去,讲去话嚟 / 光阴不再,要揾本《今昔文字镜》” 这几句诗中,时间意识成为贯穿全诗的重要线索。诗人在回忆与现实的交织中,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文化传承的紧迫性。《今昔文字镜》作为一本记录文字演变的工具书,在诗中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
时间的流逝在诗歌中常常引发诗人对生命与文化的思考。从屈原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的感慨,到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的喟叹,时间意识始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主题。树科在诗中对时间的感悟,既有对个人生命短暂的惋惜,更有对文化传承使命的自觉担当。他意识到,在光阴的流转中,古老的文字与文化需要被传承与发扬,否则将逐渐被历史遗忘。
通过寻找《今昔文字镜》,诗人试图在古今文字的演变中,探寻汉字的文化密码。这种对文字演变的关注,与许慎《说文解字》中对汉字源流的梳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许慎通过对汉字的分析,揭示了汉字的形、音、义之间的关系,为后人研究汉字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树科的诗歌则以诗意的方式,表达了对汉字演变规律的探索与对文化根源的追寻。在这种古今对话中,诗歌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