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方言叙事中的历史回响》(第2页)
“延安嘅空诚计” 则巧妙地将历史典故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空城计本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谋,诗人用 “空诚计” 来形容延安时期面对敌人进攻时的从容与智慧,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环境下的坚定信念和高超的斗争艺术。这种历史典故的化用,使诗歌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立起联系,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抗美援朝、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原子弹爆炸、卫星发射等历史事件的罗列,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叙事空间。这些事件体现了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科技发展方面的不懈努力,展现了中国从 “后退” 走向 “进步” 的历程。诗歌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诗性表达,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使诗歌具有了深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时代气息。
三、哲学思辨:“以退为进” 的智慧探寻
“以退为进” 是整首诗的核心主题,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深刻诠释了这一哲学思想。从军事战略到国家发展,“以退为进” 贯穿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各个阶段。在革命战争时期,“退” 是为了保存实力,寻找战机;在和平建设时期,“退” 是为了调整策略,积蓄力量。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阴阳相生”“屈伸有度” 的哲学智慧。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这种 “反者道之动” 的思想,与诗歌中 “以退为进” 的主题不谋而合。诗歌中提到的 “毛爷爷嘅以退为进”,正是对这种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灵活运用 “以退为进” 的策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从现代哲学的角度来看,“以退为进” 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退” 与 “进” 看似相互矛盾,实则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退” 可以为 “进” 创造条件,而 “进” 也需要 “退” 的调整和准备。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使诗歌超越了简单的历史叙事,上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引发读者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深入思考。
四、个人与历史:主体意识的深度交融
诗歌以 “我” 的视角展开叙事,将个人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到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中。诗人在特定的时间节点,没有想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而是想到了 “我哋嘅毛爷爷”,这种情感的选择,体现了诗人对本土革命历史的关注和认同。“我” 的存在,使历史不再是遥远的、冰冷的记忆,而是与个人的情感和生活紧密相连。
通过 “我” 的回忆和思考,诗歌构建了一个个人与历史对话的空间。“我睇咁甲骨文,我学紧古汉字”,这两句诗将古老的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历史思考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甲骨文和古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诗人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古老的文字,探寻中华文明的根源,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