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 作品
第244章 《悖论美学》
《解构与重建:论粤语诗〈话噈话初心〉的悖论美学》
文/诗学观察者
在岭南文化的肌理中,粤语诗歌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发声方式。树科《话噈话初心》以童谣体为骨,以市井俚语为肉,构建起一座充满解构意味的"初心博物馆"。这首六章廿四行的诗作,表面遵循着传统蒙学《三字经》的韵式节奏,内里却涌动着后现代主义的反讽暗流。当"人之初,性本善"的经典论断遭遇"三岁俾呃利是钱"的世俗现实,中国诗学传统中"诗教"与"诗谶"的辩证关系在此获得新的阐释维度。
一、解构主义视角下的"初心"嬗变
诗作采用编年体叙事,将人生切割为六个阶段,每个章节的"学"字都呈现出语义的流变。三岁孩童的"学"尚存《论语》"学而时习之"的本真,及至"学江湖"阶段,已然蜕变为《庄子·大宗师》所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生存智慧。这种蜕变轨迹恰如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诠释:当"学"的原始意义(physis)被技术性思维(techne)遮蔽,主体便在"被抛入世"的过程中经历着本质的异化。
诗中"身唔学"与"心想学"的悖论,暗合拉康镜像理论中的自我分裂。主体在象征界的规训下,"身"逐渐演变为福柯笔下的"驯顺肉体",而"心"的诉求却始终滞留在想象界的童年乌托邦。这种撕裂状态在粤语特有的"嘟想学"与"玩咗"的谐音双关中尤为凸显,音韵的滑动暗示着理想与现实不可弥合的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