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粤语诗学的探索》(第2页)
二、成长叙事的哲学思辨
诗歌以时间为轴线,勾勒出从幼年到老年的成长轨迹,每个阶段的描述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童年时期 “细个阵,嘟想学 / 学嚟学去,学嘟玩咗”,生动展现了儿童学习过程中从好奇到贪玩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是个体成长的自然现象,更折射出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惰性与玩乐本能。这种对人性弱点的直白呈现,使诗歌具有了普世的情感共鸣。
青年时期 “大咗啲,心想学 / 身唔学,身唔喺当初”,描绘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心想学” 代表着精神层面的追求,“身唔学” 则揭示了行动上的怠惰,这种身心分离的状态,正是现代人成长困境的真实写照。正如王阳明所言 “知行合一”,诗歌通过对这种知行脱节的刻画,引发读者对自我成长的反思。
成年后 “大个咗,学人哋 / 学江湖,学学唔同天”,将视角转向社会层面。“学江湖” 隐喻着对社会规则的模仿与适应,“学学唔同天” 则暗示了在模仿过程中失去自我本真。这种描写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笔下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的感慨,揭示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异化作用。
诗歌结尾 “生到老,学到老 / 学到善人吔亏在眼前”,以一种近乎自嘲的口吻,道出了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善人吔亏” 这一粤语表达,将善良与吃亏的悖论呈现出来,引发读者对道德与现实关系的思考。这种思考超越了个体成长的范畴,上升到对人性、社会和道德的哲学层面,使诗歌具有了厚重的思想内涵。
三、结构艺术的匠心独运
《话噈话初心》在结构上采用了渐进式的叙事方式,从童年到老年,每个阶段的描述层层递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叙事链条。这种结构方式使诗歌具有清晰的逻辑脉络,同时也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诗歌以《三字经》名句开篇,既点明了 “初心” 的主题,又为后文的解构埋下伏笔;结尾以对人生经验的总结收束,首尾呼应,使诗歌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