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虚实相生,道法自然》
《道》(粤语诗)
文/树科
路唔喺道,道中有路
路外有路,路虚心冇……
冇有有冇,有冇冇有
路路交错,错落有致……
大噈喺细,大细冇形
有形冇形,形势态成……
呢条路,喺云度
面向阳,心响心……
《树科诗笺》2025.3.2.粤北韶城沙湖畔
《虚实相生 道法自然》
—— 论树科《道》的哲学诗学建构
文/阿蛋
一、粤语方言的诗性重构:语言符号的陌生化突围
在当代诗歌普遍追求普通话标准语表达的语境下,树科的《道》以粤语方言入诗,构成了极具先锋性的语言实验。粤语作为中国方言体系中保留古汉语特征最为丰富的语种之一,其九声六调的音乐性与独特的俚语词汇,为诗歌创作开辟了全新的审美维度。诗中 “路唔喺道,道中有路” 的表述,通过 “唔喺”(不是)的方言词汇,打破了现代汉语诗歌固有的语法惯性,使语言符号产生陌生化效果。这种陌生化并非单纯的形式游戏,而是深刻契合了诗歌对 “道” 这一抽象概念的阐释需求。正如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所言:“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粤语方言的运用,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重新审视语言与意义的关系,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到 “道” 的不可言说性。
粤语中大量单音节词汇的使用,在诗歌中营造出简洁凝练的节奏感。“冇有有冇,有冇冇有” 中,“冇”(没有)字的反复出现,形成一种类似佛教偈语的韵律效果。这种语言形式与禅宗 “空”“无” 的哲学思想形成隐秘呼应,暗示着 “道” 超越有无、虚实相生的本质特征。与普通话诗歌相比,粤语诗歌的语音系统更接近中古汉语,其声调的丰富变化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音乐美。诗人通过对粤语方言的巧妙运用,将日常语言提升为具有哲学深度的诗性话语,实现了语言形式与哲学内涵的完美统一。
二、辩证思维的诗学呈现:“道” 的多维阐释
《道》一诗以 “路” 与 “道” 的关系为核心,展开对哲学本体论的探讨。“路唔喺道,道中有路” 直接点明了 “路” 与 “道” 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这里的 “路” 可以理解为具体的实践路径和现象世界,而 “道” 则指向抽象的宇宙规律和本质真理。这种区分类似于中国哲学中 “形而下” 与 “形而上” 的对立统一。正如《周易?系辞》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诗人通过 “路” 与 “道” 的概念辨析,构建起一个具有东方哲学智慧的诗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