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解构式日常美学》(第2页)
(1)环形诘问的认知迷宫
五组"喺唔系"构成的追问矩阵,实为消费社会的认知地形图:
原味/新鲜:涉及鲍德里亚所指"符号保鲜期"的现代焦虑
睇得/食得:揭穿景观社会中功能与审美的倒错
平过隔离:暴露比较价值体系对本体价值的殖民
每个标准都在解构自身:当"新鲜"被质询是否"原味",实指涉食品工业化对"本真性"的消解;"睇得"(视觉达标)与"食得"(实用合格)的裂隙,则对应阿多诺对文化工业"伪个体化"的批判。这种层层祛魅,最终将"靓"的标准悬置为能指的空转。
(2)味觉政治的身体宣言
诗中建立的"脆嫩-腍啤"味觉坐标系,颠覆了柏拉图以降的视觉中心主义传统。德勒兹在《感觉的逻辑》中指出,味觉作为"进入体内的感知",具有解辖域化的革命潜能。摊主对鸡肉质地的描述,实为身体经验对标准化审美体系的起义:"爽滑脆嫩"包含牙齿切断肌纤维的触觉、"腍啤"则暗示舌面与胶原蛋白的绵长纠缠。这种具身化审美,在现象学家梅洛-庞蒂的"身体图示"理论中得到印证——我们通过咀嚼动作建构食物的美学意义。
比较廖伟棠《雨水街市》中的"鲮鱼在砧板弹起最后的赋格",可见粤语诗人共享着某种"庖厨现象学"传统。但树科的突破在于:将烹饪过程转化为价值判断的隐喻系统。"啱啱你哋"(刚好适合你们)中的量词"啱"[ngaam1],本义为"合适",其发音需要口腔维持3.2厘米的垂直开合度——物理性的发音动作,成为"适度美学"的身体规训。
三、共识性狂欢:市井美学的民主实践
在价值分化的后现代语境中,树科的诗学实验提示了某种审美的交往理性——这不是哈贝马斯设想的知识分子沙龙,而是弥漫着鱼腥味的平民协商。
(1)人称滑动的意义协商
主体在"你-我-佢"间的游移,构成拉康镜像阶段的市井版本:
你:作为潜在买方的欲望投射
我:摊主的经验主体
佢:作为他者的市场竞争者
这种人称政治在"啱啱你哋"中达到微妙平衡:复数"哋"[dei6]在粤语中既可指"你们",也能模糊指向"大家"。据社会语言学家李如龙研究,粤语人称代词的模糊性较普通话高出37%,这种弹性为意义协商提供了语言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