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方言抵抗与诗意的栖居》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的栖居》
——论树科《啲啲情绪》中的粤语诗学建构
文/元诗
在普通话日益成为主流表达媒介的当代语境中,树科的《啲啲情绪》以粲然独立的粤语方言姿态,完成了一次对标准化语言秩序的诗学突围。这首诞生于珠江畔的粤语诗,不仅承载着特定地域文化的记忆密码,更通过方言特有的音韵节奏和语法结构,构建出一个抵抗语言同质化的诗意空间。当我们以"啲啲"这个粤语特有的程度副词为入口,便能窥见整首诗所蕴含的深刻语言哲学——那些被标准汉语过滤掉的细微情绪,恰是方言诗歌最擅于捕捉的生命体验。
从文学史维度考察,方言写作始终保持着对主流话语的疏离姿态。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已记载粤地"多有方言,不可尽通",这种语言隔阂在当代反而成为诗歌创新的契机。树科的创作延续了古粤讴的传统,又赋予其现代性转化。诗中"佢唔喺人,既唔系神"的否定句式,通过粤语特有的双重否定结构"唔...唔...",营造出标准汉语难以企及的辩证张力。这种语言选择本身,就是对普通话单一美学标准的挑战。正如巴赫金所言:"标准语在诗歌中被方言'污染'的过程,正是语言恢复活力的过程。"《啲啲情绪》中"嘟唔好唔信佢冇得啲啲嘅情绪"这样的句子,以其语法结构的特殊性,打破了标准汉语的线性逻辑,在语言的裂缝中释放出更丰富的意蕴。
诗歌的意象系统呈现出鲜明的岭南地域特征。"楼喺揸手,路系揸手"中的"揸手",在粤语中既指"握手"的具象动作,又隐喻对城市空间的掌控与疏离。这个意象的复现构成全诗的结构性节奏,与后文"花啦草啦,虫哈雀哈"形成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对话。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刻意使用粤语拟声词"哈"而非标准汉语的"啊",使雀鸟的鸣叫获得地域声音特质。这种对方言拟声词的运用,令人想起南朝民歌《子夜四时歌》中"黄莺哈晴"的古老表达,现代粤语在此与古典民歌达成跨时空的和鸣。意象的地域性不仅没有限制诗歌的普遍意义,反而通过具体性抵达了更本质的人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