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 作品

第152章 《反诘诗学与存在之思》(第2页)

诗歌最后两节的重复修辞构成全诗的高潮:"我真嘅真嘅真真嘅/各有各嘅,各有各各嘅/各各嘅不幸/各各嘅幸福……"这里通过"真"字的三次叠加(真嘅→真嘅→真真嘅)和"各"字的渐进重复(各→各各→各各各),形成了声音和意义上的双重强调。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指出,诗歌通过"陌生化"手法打破自动化感知,树科这种刻意为之的重复叠加正是典型的陌生化处理,迫使读者停下惯常思维,重新审视"幸福"与"不幸"的辩证关系。诗句表明,幸福绝非均质化的普遍体验,而是高度个体化的存在状态;不幸与幸福也非二元对立,而是相互渗透的复杂整体。这种认知与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观点相呼应——人的存在先于本质,每个人的幸福都只能由其在具体情境中的选择和实践来定义。

从诗学形式上看,《我嘅幸福》采用了典型的反诘体结构,全诗由五个问题组成,却无一处直接作答。这种反诘诗学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问而不答"传统(如屈原《天问》、李白《把酒问月》)形成跨时空对话,同时也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不确定性"原则(如里尔克《杜伊诺哀歌》中的开放式追问)遥相呼应。诗人通过拒绝给出确定答案,维护了幸福这一概念的诗性神秘,抵制了任何简化的定义尝试。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曾言:"诗歌就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树科的粤语诗同样暗示:幸福就是在定义中失去的体验。

从方言诗学的角度看,树科选择粤语作为表达媒介具有深刻的诗学意义。粤语作为汉语族中的独特方言,保留了丰富的古汉语元素,同时又吸纳了外来文化影响,其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都与普通话形成显着差异。诗人运用"唔"、"咩"、"?"等粤语特有词汇和句末助词,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口语化和地域特色,更重要的是,通过方言的"少数语言"地位(借用德勒兹的术语),挑战了标准语对情感表达的垄断。幸福作为一种内在体验,本就难以用规范化的主流语言充分表达,而方言的运用恰恰为这种表达提供了更为贴切的语言载体。香港诗人也斯曾指出:"方言诗能够说出普通话无法说出的东西。"树科的实践再次证明,某些情感和思想只能在特定的语言土壤中生长。

从主题发展来看,《我嘅幸福》呈现出从外向内、从普遍到特殊的思维轨迹。诗歌始于"他人问我",经过"我问他人",最终抵达"各有各的"个体认知,这一过程恰似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还原方法——悬置关于幸福的既有观念,直面幸福在个体经验中的显现方式。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名言"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在此得到诗意的转化——树科通过展示幸福的多元性和不可通约性,暗示了幸福本质的不可言说性,而这种展示本身就成为对抗概念固化的诗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