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 作品

第94章 《伤痕的言说》(第3页)

这首诗的结尾处体现了一种典型的现代主义反讽策略。表面上的笑声("嘻嘻嘻")与深层的痛苦形成张力,自我疗愈的宣言("心病白己治")因其过于简单而显得可疑。这种反讽效果因粤语的运用而更加突出——粤语中"白己"与"病"的押韵创造了表面上的语言游戏感,掩盖了深层的存在焦虑。诗人似乎在问:在无法真正治愈的情况下,笑声本身是否已成为一种生存策略?

将这首诗置于当代诗歌谱系中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它与余秀华、廖伟棠等诗人的作品有着某种精神上的亲缘性——都试图通过高度个人化的语言表达普遍性的生存困境。但树科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这种表达植根于粤语这一特定方言传统中,从而使个人创伤获得了文化地理学的维度。诗中"周身疤痕"的树,可以解读为岭南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伤痕累累的隐喻。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这首诗对非粤语读者构成了一种有意味的挑战。那些无法完全理解粤语词汇的读者,被迫面对语言障碍所带来的理解不完全性——这种体验本身恰好模拟了诗中表达的"三分睇得到,七分止七分"的创伤认知状态。诗人可能有意制造这种语言间隔,让读者在理解障碍中体验创伤沟通的困难。

《我有病,我嘅病》最终呈现的是一种充满张力的诗学:它既是高度个人化的心理独白,又通过方言载体获得了文化代表性;它表达无法言说的创伤,却又通过方言的特殊性找到了言说的可能;它承认治愈的不可能性,却又在诗性言说本身中寻找慰藉。树科通过这首诗,不仅拓展了粤语诗歌的表现疆域,也为汉语诗歌如何处理创伤主题提供了新的范式。在标准语日益主导的当代语境中,这首诗提醒我们关注方言所承载的情感结构与认知方式的价值——有些病痛,或许只有用最贴近身体的方言才能言说;有些伤痕,或许只有通过诗性语言的转化才能获得某种救赎的可能。

这首诗最终指向的是一种通过语言重构自我的努力。当诗人说"我噈似棵树,周身疤痕"时,他不仅描述了一种状态,更通过这种描述开始了自我接纳的过程。粤语在这首诗中不仅是表达工具,更成为了疗愈媒介——通过用最熟悉、最贴近童年的语言言说伤痛,诗人完成了一种象征性的回归与重构。在这个意义上,《我有病,我嘅病》超越了单纯的方言实验,成为了一部关于如何通过诗性言说与创伤和解的微型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