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泼墨与留白》
《文明唔文明》(粤语诗)
文/树科
文明唔文明?
文明系乜先?
文明唔文明,
唔喺黑噈白?
点止咁简单,
泼墨有空白……
文明唔文明,
文化万万年……
《树科诗笺》2025.2.9.粤北韶城沙湖畔
《泼墨与留白》
——论《文明唔文明》中的语言辩证法与文明解构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文化立场占据着特殊位置。树科的《文明唔文明》以看似简单的设问句式,撬动了关于文明本质的深层思考。这首诗以粤语为载体,通过"泼墨/空白"的意象并置,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语义场,在方言的韵律中完成了对"文明"这一宏大叙事的祛魅与重构。全诗仅八行,却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以语言的减法达成了思想的加法,在有限的词句中展开了关于文明本质的无限思辨。
语言的抵抗:粤语作为诗性媒介的政治学
《文明唔文明》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其粤语表达形式。"文明系乜先?"这样的句式在标准汉语诗歌中几乎不可能出现,而正是这种方言的倔强存在,构成了对"文明"概念本身的第一个质疑。粤语在当代中国语境中不仅是一种方言,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宣示。诗人选择粤语而非普通话作为表达媒介,本身就暗含了对单一文明叙事的抵抗。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论文字学》中揭示:"语言从来不是中立的媒介,它总是携带着权力关系的密码。"粤语在这首诗中扮演的正是这样一种解构者的角色,它通过自身的语音特质和语法结构,松动了一元化文明概念的根基。
诗中重复出现的"唔"字,在粤语中既是否定词,又带有强烈的口语色彩。这个字的重复使用创造出一种质疑的节奏感,使全诗笼罩在一种苏格拉底式追问的氛围中。"文明唔文明?"的开篇设问,通过粤语特有的尾音升降,在朗诵时会自然形成一种上扬的语调,这与标准汉语中平稳的疑问句式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语言形式上的差异,暗示了文明判断标准本身的相对性。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指出:"理解总是通过特定的语言形式发生,而每种语言都提供了不同的世界经验。"粤语在此不仅作为表达工具,更作为一种认知世界的独特方式参与了诗歌意义的构建。
二元对立的消解:泼墨美学的辩证启示
诗歌第五行"点止咁简单,泼墨有空白……"将讨论从语言层面引向了美学层面。泼墨作为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其精髓恰恰在于墨色与空白的辩证关系。诗人以泼墨为喻,暗示文明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黑噈白"),而是包含了更为复杂的互动与共生。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论及:"墨色之中,含水之趣;空白之处,有气之流。"这种美学观念打破了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为理解文明提供了新的认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