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 作品

第87章 《微笑的辩证法》(第2页)

随着诗歌展开,叙述者陪伴的对象从"领导"扩展到"专家"、"大老板",构成了一幅当代社会的众生相。而这些人祈求内容的演变——"以前大家求缘求子/之后噈求财求发达,而家噈求平安"——恰如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所描述的"祛魅"过程,观音信仰从生育神格逐渐蜕变为财富保障和风险社会的心理安慰剂。这种祈求内容的变迁,折射出中国社会四十年来的价值转向,观音菩萨成为了测量社会焦虑的温度计。

在全诗的结尾,叙述者宣称自己"始终好似冇吃人间烟火/冇烧过香烛,冇祈祷跪拜",这种超然姿态与前述的积极参与形成鲜明对比。但耐人寻味的是,他并非彻底否定神圣,而是与观音建立了一种"微笑"的平等关系:"佢一直微笑,我一直同佢微笑"。这种互文性的微笑,既不同于信徒的跪拜,也不同于知识分子的彻底怀疑,而是一种巴赫金(mikhail Bakhtin)所说的"对话主义"立场——保持距离的互动与理解。观音的"微笑"在佛教经典中本是大慈大悲的象征,如《妙法莲华经》云"慈眼视众生",但在诗中已被转化为一种包容性的沉默,接纳着所有的世俗诉求与矛盾。

从诗学角度看,树科运用粤语写作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选择。粤语作为汉语族中保留古音韵最多的方言之一,其语音的丰富性为诗歌提供了特殊的音乐性。如诗中"识咗"、"噈"等方言词的运用,不仅增强了地域色彩,更创造了一种与标准汉语写作不同的思维节奏。这种语言选择,正如霍米·巴巴(homi Bhabha)所言的"文化混杂性",在主流话语中开辟了差异空间。同时,诗歌采用自由诗体,但通过粤语特有的句末语气词和重复结构,形成了内在的韵律感,如"我唔得唔认"的反复出现,既强化了主题,又构成了声音的回环。

在文化批判层面,这首诗巧妙地解构了信仰与权力的共谋关系。领导们表面虔诚实则功利的朝拜行为,暴露了神圣符号如何被吸纳进权力再生产的过程。而叙述者作为文化中介的角色,则暗示了知识分子在信仰场域中的尴尬位置——既不愿完全认同民间信仰的蒙昧性,又无法接受权力对信仰的工具化利用。这种两难处境,最终以"微笑"这一最低限度的互动方式得到象征性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