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 作品

第86章 《世俗与神性的对话》(第2页)

二、观音意象的多维解构:从神性到人性的嬗变

观音作为诗歌的核心意象,经历了从神性到人性的复杂嬗变过程。诗歌开篇,“我唔得唔认,我唔喺第一次睇你 / 我噈识咗你,识咗你嘅慈悲 / 关怀,识咗你嘅宽容、感恩 / 仲有平和兼知足……”,这里的观音被赋予了慈悲、宽容等传统神性特征,是 “阿妈” 口中 “法力无边” 的两性之神。这种认知源于童年时期的宗教启蒙,是一种未经反思的集体无意识信仰。

然而,随着 “我” 进入成人世界,观音的形象开始发生变化。在陪同领导、专家采风的场景中,观音成为人们祈求缘、子、财、平安的对象。宗教仪式沦为功利性的工具,观音的神性被世俗欲望所消解。“我陪过唔少嘅同行专家、领导 / 仲有啲大老板,讲过阿妈教我嘅话 / 见怪唔怪:以前大家求缘求子 / 之后噈求财求发达,而家噈求平安……” 这段描写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宗教信仰的异化现象。人们不再追求精神的超越,而是将宗教作为满足物质欲望的手段。

在这种异化的信仰氛围中,“我” 的态度显得尤为独特。“我始终好似冇吃人间烟火 / 冇烧过香烛,冇祈祷跪拜”,“我” 既不盲从于世俗的功利性信仰,也不否定观音的精神价值。观音的微笑成为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它包容了世俗的功利与人性的复杂,“佢一直微笑,我一直同佢微笑”,这种微笑是神性对人性的理解与接纳,也是人性对神性的默契回应。

三、个体经验的诗性书写:信仰困境的现代性表达

诗歌通过 “我” 的个体经验,折射出当代人普遍面临的信仰困境。在传统社会,宗教信仰往往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支柱,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与意义框架。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物质生活的丰富,宗教信仰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人们陷入精神空虚与价值迷茫的困境。

《我同观音嘅微笑》中,“我” 对观音的态度变化,正是这种信仰困境的生动写照。童年时期,“我” 对观音的信仰源于家庭与社会的影响,是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进入成人世界后,“我” 目睹了宗教信仰的功利化与异化,开始对传统信仰模式产生怀疑。但 “我” 并没有走向彻底的虚无主义,而是在世俗与神性之间寻找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体现为 “心照不宣” 的默契,“我” 虽然不参与外在的宗教仪式,但内心依然保持着对观音精神价值的认同。

这种信仰困境的现代性表达,在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中也能找到共鸣。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但这种自由也带来了选择的焦虑与意义的虚无。在《我同观音嘅微笑》中,“我” 面临着信仰选择的困境:是随波逐流地参与功利性的宗教活动,还是坚守内心的精神追求?最终,“我” 选择了一种超越性的态度,以微笑回应观音,这种微笑既是对信仰困境的坦然面对,也是对生命意义的积极探寻。

四、诗歌的叙事结构:线性时间与空间交错的双重维度

诗歌采用线性时间叙事与空间交错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从时间维度看,诗歌以 “我” 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展现了对观音认知的变化过程。从童年时期的懵懂信仰,到成人世界的现实观察,再到最终的精神超越,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链条。这种线性叙事使诗歌具有清晰的逻辑脉络,便于读者理解 “我” 的信仰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