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 作品

第53章 《被肢解的精神图腾》(第3页)

从诗学角度看,树科在这首诗中展现了精湛的意象控制能力。从"半身雕像"到"坎儿井",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意象构成了一个关于历史记忆的隐喻系统。这些意象既有具体的历史指涉,又超越了特定时空,触及历史再现的普遍性问题。诗歌的语言节奏也值得注意,粤语的音韵特点使诗句在朗诵时产生特殊的韵律感,如"频频扑扑重叠"中的双声叠韵,既模拟了记忆闪回的急促感,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

《谂到林则徐》最终指向的是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我们如何与历史人物建立真实的联系?当林则徐被简化为教科书上的民族英雄符号,当他的形象被缩减为公共场所的半身雕像,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对历史复杂性的认知,更是对自身文化血脉的理解。树科的这首诗,通过粤语这一地方性语言的抵抗姿态,通过对身体政治的敏锐观察,通过将个人记忆注入集体叙事的尝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连接历史的方式——不是通过僵化的纪念碑,而是通过流动的语言和鲜活的记忆。

在历史日益被工具化为政治合法化资源的当下,树科的《谂到林则徐》提醒我们警惕单一的历史叙述。诗歌最后的长流泪,或许正是为那些被遗忘的历史真相,为那些被裁剪的身体,为那些无法言说的创伤而流。这些眼泪渗入文化记忆的坎儿井中,将在某个时刻重新涌出,滋润我们对过去的理解,也浇灌我们对未来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