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被肢解的精神图腾》(第2页)
粤语作为这首诗的载体,本身就是一种抵抗的姿态。在普通话主导的文学场域中,粤语写作既是对地方性知识的坚守,也是对大一统文化叙事的挑战。诗中"谂到嘅,点止你"(想到的,何止是你)一句,通过粤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将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交织在一起。诗人暗示,对林则徐的追忆不仅关乎历史人物本身,更牵连着当代人的文化认同与政治处境。粤语的音韵特质也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表现力,如"频频扑扑"这一叠词的使用,既模拟了历史记忆不断闪回的动态过程,也通过声音效果强化了情感张力。
"坎儿井"这一意象的出现尤为值得玩味。林则徐在流放新疆期间推广坎儿井技术,这一水利工程既是他的政绩,也隐喻着文化传承的渠道。诗人将坎儿井比作"长流泪"的眼睛,赋予了这一实用工程以悲情色彩。眼泪既是林则徐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历史创伤的象征。通过这一意象,树科将历史人物的个体悲剧与民族集体的创伤记忆连接起来。坎儿井作为地下暗渠,恰如那些被压抑的历史记忆,虽不可见却持续流动,滋养着当代的文化认同。
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历史人物的纪念形式本身就是一种权力话语。树科对"半身雕像"的关注,揭示了纪念行为背后的意识形态运作。全身雕像要求对历史人物的完整呈现,而半身雕像则允许选择性展示——我们看到的林则徐,是被权力精心裁剪过的版本。诗人通过指出这一显而易见的却常被忽视的事实,挑战了官方历史叙述的权威性。雕像作为一种"记忆之场",其形式本身就承载着特定的政治信息,半身像暗示着对历史人物某种程度的神化与去人性化。
诗歌结尾的重复呼喊"林公,林公啊,林公嘅坎儿井"构成了一种哀悼的仪式。这种呼语结构在传统诗词中常用于表达强烈情感,如屈原的"天问"或李白的"将进酒"。树科借用这一传统形式,却赋予其现代性内涵——呼喊的对象是一个被体制收编的历史符号,而呼喊的行为本身则是对这种收编的抵抗。通过粤语特有的"你哋我哋"(你们我们)这一包含与排除并存的表达,诗人揭示了历史记忆如何成为划分群体边界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