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方言棱镜下的精神坐标》(第2页)
(二)集体记忆的地标?
“佢哋,佢哋有过佢哋嘅地标 / 佢哋嘅地标,我哋啲地标 / 递日噈喺苏虾佢哋嘅,地标!” 此处的 “地标” 超越了个人的范畴,上升到集体记忆的层面。不同代际有着各自的地标,这些地标共同构成了一个群体、一个社会的历史与文化记忆。它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例如,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传统的节日活动场所等,都是集体记忆地标的典型代表。它们不仅属于某一代人,更传承给下一代,成为文化延续的载体。在诗歌中,集体地标的概念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三)精神层面的地标?
随着诗歌的推进,“地标” 的内涵逐渐向精神层面延伸。“地标,地标,地标喺边度?/ 唔喺丛林,噈喺大海 / 唔喺身边,噈喺天际 / 唔喺脑维,噈喺 Al……” 这里诗人通过对地标位置的追问与否定,将地标从现实空间引向了精神领域。丛林、大海、天际等意象,象征着广阔无垠的精神世界;脑维、Ai 则代表着现代科技对人类思维的影响。精神地标是人们内心的信仰、理想、追求,它们可能无形无象,但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例如,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对美的追求可能就是他的精神地标;对于一个科学家而言,对真理的探索就是指引他前行的方向。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精神地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化,Ai 等新兴事物对人类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冲击,诗歌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特征。?
(四)理想与追寻的地标?
“大步??过沟壑,对面矗立地标 / 枪林弹雨冲凉,烽烟隐现地标……” 这几句诗将地标描绘成人们在艰难险阻中追寻的目标,是理想的象征。沟壑、枪林弹雨、烽烟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充满挑战与困境的氛围,而地标则在这种环境中显得更加珍贵和令人向往。它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无论是跨越自然的障碍,还是穿越社会的动荡,人们始终朝着心中的地标前行。这种对理想地标的追寻,体现了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也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四、结构:逻辑脉络的层层递进?
(一)从具象到抽象的展开?
诗歌的结构呈现出从具象到抽象的清晰逻辑脉络。开篇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场所为切入点,如 “屋企”“学挍”“单位”“公司” 等,这些都是人们熟悉的具象地标。接着,诗歌将视角扩展到集体记忆层面,使地标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随后,通过对地标位置的追问,将其引入精神领域,实现了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最后,将地标与理想追寻相结合,赋予其更深层次的哲学内涵。这种结构安排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从具体的生活经验出发,逐步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使诗歌的主题得以层层深入地展现。?
(二)重复与追问的节奏把控?
诗歌中 “地标” 一词的多次重复,以及 “地标喺边度?” 这样的追问句式,形成了独特的节奏。重复强调了 “地标” 这一核心意象,使读者的注意力始终聚焦于此,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追问则引发读者的思考,推动诗歌的叙事和思想发展。例如,“地标,地标,地标喺边度?” 连续的重复和追问,如同一声声叩击心灵的钟声,促使读者跟随诗人的脚步,去探寻地标的真正意义。这种重复与追问的运用,不仅使诗歌在形式上富有节奏感,更在内容上深化了主题,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入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