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疯 作品

第33章 陈行甲

陈行甲:从反腐斗士到公益先锋的人生突围

一、从草根学子到清华才俊

1.大山深处的童年印记

陈行甲的童年在湖北兴山茅草坝小学度过,那是一段充满质朴与温情的时光。母亲的言传身教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养着他的心灵。有一次,家中粮食并不充裕,母亲却毫不犹豫地借粮给邻居,这份悲悯之心深深烙印在陈行甲心中。小学阶段,他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学习天赋,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后来,父亲工作调动,让他有机会进入更好的学校,教育环境的改善为他的成长铺就了更坚实的道路。

2.求学路上的两次关键转折

1988年,陈行甲考入湖北大学数学系。数学思维赋予他严谨的逻辑和理性的判断,这种思维方式在他后期的治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处理复杂的政务时,他能像解数学题一样,抽丝剥茧,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2002年,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抉择,脱产考入清华公共管理硕士。当时他已有稳定的工作,但为了追求更高的学识和能力,毅然放弃安逸。这一决定需要极大的勇气,也为他的未来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

3.海外视野的开拓

2003 - 2006年,陈行甲在芝加哥大学留学。这段经历革新了他的治理理念,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引入,让他看到了不同的治理模式和方法。与国内传统的治理方式相比,西方理论更加注重效率和创新。然而,面对“三次人生分岔路”,他均选择返乡。同学认为他的选择“匪夷所思”,但这恰恰凸显了他的价值观。他心系家乡,渴望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这种对故土的深情和责任感,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地选择了回归。

二、铁腕治县的巴东岁月

1.破冰贫困县的艰难开局

2011年,陈行甲初到巴东,迎接他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困局。这个贫困县有161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艰巨。同时,这里还是艾滋病重灾区,“艾滋孤村”的景象令人痛心。更有甚者,当地还流传着“刁民”论调,干群关系紧张。

刚到办公室,桌上堆满了礼品和现金,这与巴东百姓的贫困形成了鲜明对比。就在他为巴东的现状忧心时,收到了一封五千字的公开信,信中满是悲愤与不满。陈行甲没有回避,而是敏锐地“从悲愤中读出家国情怀”。他实名回复信件,公开邮箱,主动与民众沟通。这一举措,如同在坚冰上凿开了一个洞,让阳光开始照进巴东的治理困境。

2.反腐风暴的生死较量

陈行甲深知,巴东的贫困与腐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他发起了一场反腐风暴。

工程招投标领域是腐败的重灾区。陈行甲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他深入其中,仔细审查每一个环节,揪出了不少违规操作的官员和不法商人。同时,他对带薪离职官员进行清查,让那些尸位素餐的人无处遁形。

“一场会议送9局长进监狱”成为了这场反腐风暴的标志性事件。在一次重要会议上,陈行甲当场宣布对9名局长的调查结果,并将他们依法处理。这一行动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巴东官场引起了巨大震动。

然而,反腐之路充满了危险。陈行甲的行动触动了腐败势力的利益,他们疯狂报复。他的车上安装了防爆装置,出行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回老家扫墓时,他还遭到了袭击。面对这些死亡威胁,陈行甲没有退缩。他在一次公开场合,举起一颗子弹壳,向腐败势力宣战。他坚定地表示,绝不向恶势力低头,一定要将反腐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