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李元昊(第3页)
在唐朝,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因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唐朝赐姓李;到了宋代,党项族又被赐姓赵。然而,李元昊认为这些赐姓是党项族依附于中原政权的象征,不利于党项族的独立发展。随着党项族势力的不断壮大,李元昊决心摆脱这种附属地位,建立属于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 年),李元昊正式废除唐、宋所赐的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氏”,自己更名曩霄,号“兀卒”,意为“青天子”。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必然遭到了一些守旧势力的反对,但李元昊凭借其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和果断的决策力,坚决推行了这一变革。
李元昊改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这是他摆脱宋、辽控制,建立独立政权的重要步骤。通过废除赐姓,他向外界宣告党项族不再是中原政权的附属,而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其次,从民族层面来说,这有助于增强党项族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改姓嵬名氏,让党项族人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民族,有着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这一举措对党项族和西夏政权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对党项族而言,它强化了民族意识,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党项族人民在新的姓氏下,更加团结一心,为民族的发展而努力。对西夏政权来说,改姓是其独立建国的重要标志,为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它向周边政权展示了西夏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了西夏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同时,这也为后续的一系列文化、政治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西夏政权的全面发展。
3.夺媳为妻
李元昊晚年,性格愈发骄奢淫逸、专横跋扈,他做出了一件违背人伦道德之事——夺子宁令哥之妻,这一事件如同导火索,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后果。
当时,李元昊为太子宁令哥选定了没移氏为妻。没移氏生得花容月貌、楚楚动人,当李元昊第一次见到她时,便被其美貌深深吸引,色心顿起。他不顾伦理道德和父子之情,公然将没移氏纳为自己的妃子,并为她修建了豪华的宫殿,整日与她在宫中寻欢作乐。
宁令哥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未婚妻被父亲夺走,心中充满了愤怒和屈辱。他本是西夏太子,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却遭遇如此奇耻大辱,内心的痛苦和怨恨可想而知。然而,面对权势滔天的父亲,他起初敢怒不敢言,只能将仇恨深埋心底。
国相没藏讹庞察觉到了宁令哥的不满情绪,他心怀不轨,企图利用宁令哥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没藏讹庞不断在宁令哥耳边煽风点火,挑唆他反抗李元昊,声称只要除掉李元昊,他就能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在没藏讹庞的蛊惑下,宁令哥逐渐失去了理智,决定铤而走险。
1048年,宁令哥趁着夜色潜入李元昊的寝宫。此时的李元昊已经喝醉,正在熟睡之中。宁令哥手持利刃,愤怒地冲向李元昊,一刀砍向他的面部。李元昊惊醒后,奋力反抗,但终究因伤势过重,次日便去世了。
这一事件对李元昊个人而言,是他骄奢淫逸、违背人伦的恶果,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死亡。对西夏政权来说,李元昊的突然离世使得政权陷入了短暂的动荡。宁令哥刺杀李元昊后,没藏讹庞以弑君之罪将宁令哥处死,同时也铲除了宁令哥的母亲野利氏一族,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年仅一岁的幼子李谅祚被立为皇帝,没藏讹庞成为了辅政大臣,掌握了西夏的实际权力。在没藏讹庞的统治下,西夏政权内部矛盾逐渐加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政权的稳定。
4.为子所杀
李元昊被太子宁令哥刺杀这一事件,是西夏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背景。
从李元昊自身来看,他晚年性格大变,变得猜疑凶鸷、专横跋扈且纵情酒色。他沉迷于声色犬马,大肆修建宫殿,搜罗美女。更为严重的是,他违背人伦道德,将太子宁令哥的未婚妻没移氏纳为自己的妃子,这一行为让宁令哥感到无比的愤怒和屈辱,成为了事件的直接导火索。
国相没藏讹庞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心怀不轨,企图通过宁令哥之手除掉李元昊,从而实现自己掌控朝政的野心。他不断挑唆宁令哥,向其灌输复仇的思想,让宁令哥认为只有除掉李元昊,才能洗刷自己的耻辱。在没藏讹庞的怂恿下,宁令哥最终失去理智,决定采取极端行动。
这一事件对西夏政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李元昊作为西夏的开国皇帝,他的突然离世使得西夏政权陷入了短暂的动荡。政权内部权力出现真空,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原本稳定的政治格局被打破,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事件的后续发展和处理结果也对西夏政权产生了深远影响。宁令哥刺杀李元昊后,没藏讹庞以弑君之罪将宁令哥处死,同时铲除了宁令哥的母亲野利氏一族,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年仅一岁的幼子李谅祚被立为皇帝,没藏讹庞成为辅政大臣,掌握了西夏的实际权力。在没藏讹庞的统治下,西夏政权内部矛盾逐渐加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政权的稳定。然而,这种权力的更迭和内部矛盾的积累,为西夏政权的后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六、李元昊的亲属成员
1.长辈
李元昊的祖父李继迁和父亲李德明,在党项族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为西夏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继迁是西夏政权的奠基者,夏太祖。他出生于银州(今陕西榆林),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宋太宗时期,宋朝试图削弱党项族的势力,李继迁不愿屈服,率领部众逃入地斤泽,开始了反抗宋朝的斗争。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不断与宋朝军队周旋。雍熙二年(985 年),李继迁设伏诱杀宋将曹光实,占据银州,自称定难军留后。此后,他采取联辽抗宋的策略,与辽国结成联盟,被辽封为夏国王。在与宋朝的长期战争中,李继迁逐渐扩大了党项族的势力范围。咸平五年(1002 年),他攻占灵州(今宁夏灵武),并将其定为都城,改称西平府。灵州的占领,使党项族有了一个稳定的政治中心,为后来西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李继迁对党项族的贡献不仅在于军事上的扩张,还在于他注重发展党项族的经济和文化,促进了党项族的团结和发展。
李德明是李继迁之子,夏太宗。他继位后,改变了父亲的战略,采取“依辽和宋”的策略。一方面,他向辽国称臣,被辽封为大夏国王;另一方面,他与宋朝签订和约,接受宋朝的封爵,每年从宋朝获得大量的赏赐。这种和平的外交政策使党项族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在他的统治下,党项族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他大力发展农牧业,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提高;同时,积极开展与宋朝和辽国的贸易往来,加强了党项族与外界的经济交流。此外,李德明还注重文化建设,吸收中原文化,推动了党项族文化的进步。他在灵州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都城,为后来李元昊称帝建国创造了条件。
李继迁和李德明的努力和成就,为李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以及对党项族发展的贡献,在西夏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妻妾
卫慕氏:李元昊生母之侄女,元配夫人,后被立为皇后,表兄妹关系
早期因家族势力和自身地位,在后宫有一定影响力。但因家族与李元昊争权,其母被李元昊毒死,她也被李元昊赐死,家族势力被削弱。
索氏:党项大族之女,妃子,性格刚烈。李元昊攻唃厮啰兵败,有传言其已死,她听闻后大喜,每日娱乐作乐。后李元昊归来,她因恐惧而自杀,家族未受牵连。
都罗氏:党项族女子,妃子,记载较少,早逝,在西夏政权中未产生明显作用和影响。
咩迷氏:党项族女子,妃子,生有一子李宁明。李宁明被立为太子后,她地位有所提升。但李宁明因练气功而死,她也逐渐失宠,在政权中影响力减弱。
野利氏:野利旺荣之妹,皇后,聪慧过人,有智谋。在李元昊称帝建国过程中,协助处理政务,参与军事谋划,深得李元昊信任。她的家族势力强大,其兄野利旺荣、野利遇乞是西夏名将。后因李元昊中宋朝反间计,野利兄弟被杀,她也逐渐失宠,被打入冷宫。
没移氏:党项族女子,妃子,李元昊夺太子宁令哥之妻纳为己有,李元昊为她修建宫殿,对她宠爱有加。她的出现引发了李元昊父子之间的矛盾,间接导致了李元昊被刺杀的悲剧,对西夏政权的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没藏氏:野利遇乞之妻,太后,先为李元昊情妇,后成为太后,野利遇乞被杀后,她逃入尼姑庵,生下李谅祚。李元昊死后,李谅祚被立为皇帝,她成为太后,掌握了西夏政权的实际权力,在西夏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3.弟弟
李元昊的弟弟在史料记载中着墨不多,但他们在西夏政权中也有一定的活动和影响。李元昊的弟弟们大多出身党项贵族家庭,与李元昊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这种关系使他们在西夏政权中拥有一定的政治地位。
在政治方面,李元昊的弟弟们凭借皇室宗亲的身份,在朝廷中担任重要官职,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他们是李元昊统治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夏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
军事活动上,李元昊的弟弟们也积极参与其中。他们跟随李元昊南征北战,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党项族的勇猛和顽强。在与宋朝和辽朝的战争中,他们听从李元昊的指挥,为西夏的开疆拓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例如,在一些重要战役中,他们率领军队冲锋陷阵,为西夏军队的胜利立下了战功。
然而,李元昊性格猜疑凶鸷,对权力有着强烈的掌控欲。他的弟弟们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有一定的地位,但也受到了李元昊的猜忌和防范。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李元昊对弟弟们的权力进行了一定的限制,避免他们威胁到自己的权威。尽管如此,李元昊的弟弟们仍然在西夏政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存在和活动对西夏的政治、军事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子女
李元昊的子女在西夏政权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儿子李宁令哥和幼子李谅祚的经历尤为引人关注。
李宁令哥是李元昊的次子,其性格刚烈且自尊心极强。他自幼被立为太子,本应是西夏未来的统治者。然而,李元昊晚年的昏庸行为改变了他的命运。李元昊将本应是李宁令哥妻子的没移氏纳为己有,这一违背人伦的举动让李宁令哥感到无比屈辱和愤怒。在国相没藏讹庞的挑唆下,他失去了理智,于1048年持刀闯入李元昊寝宫,砍伤李元昊致其死亡。但他自己也未能逃脱厄运,事后被没藏讹庞以弑君之罪处死。李宁令哥的悲剧命运,不仅是个人的不幸,也反映出李元昊晚年的荒淫无道给西夏政权带来的巨大冲击。
幼子李谅祚出生于1047年,母亲是没藏氏。他在一岁时便因李元昊的离世而被立为皇帝。由于年幼,政权由没藏讹庞掌控。李谅祚自幼聪慧过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展现出对权力的渴望和政治才能。他不满没藏讹庞的专权,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夺回政权。1061年,李谅祚设计诛杀了没藏讹庞及其家族,开始亲政。亲政后,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重用汉族官员、推广汉文化、整顿军队等,促进了西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他还调整了对外政策,与宋朝保持相对和平的关系,同时加强对吐蕃等周边势力的防御。李谅祚在位期间,西夏政权逐渐稳定,国力有所增强。
除了李宁令哥和李谅祚,李元昊还有其他子女,但他们在历史记载中相对较少。这些子女的命运和经历,都与西夏政权的兴衰紧密相连,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西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李元昊的史书记载
1.正史记载
在众多正史典籍中,《宋史》《辽史》与《西夏书事》对李元昊的记载,为后人了解这位西夏开国皇帝提供了重要依据。
《宋史》作为记载宋朝历史的官方史书,对李元昊的记载侧重于宋夏关系。书中详细记录了李元昊称帝前后与宋朝的外交互动、战争冲突,如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等战役的过程,以及宋夏和议的相关内容。其特点在于站在宋朝立场,将李元昊视为叛逆,着重描述他对宋朝边境安全的威胁,以及宋朝应对西夏的策略与举措。
《辽史》则从辽朝视角出发,记载了辽与西夏的关系。其中涉及辽对李元昊的册封,以及辽夏之间的外交往来、军事冲突,如贺兰山之战。《辽史》的记载反映出辽朝在处理与西夏关系时的考量,以及李元昊如何在辽宋两大政权间周旋。
《西夏书事》虽非传统意义上的正史,却以编年体详细记述了西夏自兴起至灭亡的历史,对李元昊的生平事迹记载颇为详尽。它不仅涵盖了李元昊的政治、军事活动,还涉及他的文化举措,如创制西夏文、推行秃发令等,为研究李元昊提供了丰富细节。
这些正史记载具有较高可信度,它们基于当时官方档案、文献资料整理而成,是研究李元昊及西夏历史的重要基石。然而,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宋史》与《辽史》难免受各自立场影响,对李元昊的评价存在一定偏见;《西夏书事》虽详尽,但在资料收集与考证方面,或因时代局限存在疏漏。因此,在研究李元昊时,需综合多本正史记载,相互印证,去伪存真,方能更全面、准确地还原历史真相。
2.野史传说
在民间的野史传说中,李元昊的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神秘色彩。
有一则传说讲述李元昊出生时,天空中出现奇异的光芒,宛如一条巨龙盘旋于天际,光芒照亮了整个灵州城。这一奇异景象预示着他未来将成就非凡霸业。此传说在党项族聚居地广泛流传,人们借此表达对李元昊的崇敬与神化,认为他是上天派来带领党项族走向辉煌的领袖。
关于李元昊的性格,野史中有这样的故事。据说他自幼便性格坚毅,且极具主见。在一次部落狩猎中,突然遭遇狂风暴雨,众人皆提议折返,唯有年少的李元昊坚持继续前行。他认为,作为党项男儿,不应畏惧这点风雨,只有勇往直前才能有所收获。最终,他们在恶劣天气中成功捕获大量猎物,李元昊的勇敢和果断也赢得了部落众人的赞赏。这一传说在党项族的长辈口中代代相传,成为激励后辈勇敢坚毅的典范。
在情感方面,有传说提及李元昊曾与一位汉族女子相爱。这位女子才情出众,精通诗词书画。李元昊与她相遇后,被其独特气质所吸引,二人陷入热恋。然而,由于民族和政治因素,这段感情最终无疾而终。李元昊虽然后来妻妾众多,但心中始终对这位女子念念不忘。这一传说为李元昊铁血的形象增添了一抹柔情色彩,在民间百姓中流传甚广,人们借此想象李元昊不为人知的情感世界。
这些野史传说大多来源于民间口口相传,在党项族的部落聚会、长辈讲述故事等场合不断流传。它们虽未被正史记载,但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李元昊的看法与情感,丰富了李元昊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也为研究西夏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别样的视角。
3.研究现状
当前学术界对李元昊的研究成果丰硕,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对其展开剖析,形成了丰富的观点。
在研究角度上,涵盖政治、军事、文化、民族等多个领域。政治方面,学者深入探讨李元昊建立的政治制度,分析其政权机构设置、官职体系及法律制定,探究这些制度如何构建起西夏的统治架构,以及对后世西夏政治发展的影响。军事领域,着重研究他的军事改革、战略战术,如十二监军司的建立、与宋辽战争中的军事指挥策略等,以揭示西夏军事力量崛起的原因。文化层面,聚焦于西夏文的创制、蕃学的建立以及礼乐制度改革,探讨这些举措对党项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义。民族角度则关注其民族政策,分析推行党项文化、促进民族融合等政策的实施背景、过程及影响。
研究方法上,以文献研究法为主,学者们广泛梳理《宋史》《辽史》《西夏书事》等正史及野史资料,相互印证,力求还原真实的李元昊。同时,部分学者运用比较研究法,将李元昊的统治与同时期宋辽政权进行对比,凸显西夏政权的独特性。还有学者从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深入挖掘李元昊相关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社会背景。
在观点上,大多数学者肯定李元昊的历史功绩,认可他建立西夏政权、开疆拓土、推动党项族发展的贡献,同时也指出其性格缺陷对个人及西夏政权的负面影响。
然而,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方面,由于史料有限,部分研究难以深入,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细节和因果关系难以精准把握。另一方面,研究视角虽多元,但在跨学科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上仍有提升空间,例如在探讨李元昊的经济举措时,与经济学理论的结合不够紧密。此外,对李元昊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有待进一步拓展。
八、李元昊的影视形象
1.影视作品介绍
以李元昊为题材或涉及李元昊形象的影视作品中,《贺兰雪》是较为知名的一部。这部剧又名《西夏王朝》 ,由陈家林执导,巫刚、李建群、白凡等主演。该剧于1995年首播,制作精良,为观众呈现了西夏王朝的兴衰沉浮。
《贺兰雪》的剧情围绕李元昊展开,讲述了他从少年时期便展现出的雄才大略,不满父亲李德明对宋称臣的策略,一心想要建立党项族自己的政权。成年后的李元昊,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历经艰难险阻,完成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壮举。他先攻占甘州、西凉等地,后正式称帝建国,与宋、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然而,在权力的巅峰,李元昊也遭遇了诸多困境,包括与宋朝的连年征战、内部权力斗争以及个人情感的纠葛等。最终,李元昊因一系列决策失误和性格缺陷,导致了悲剧结局。
这部作品的制作背景,是基于对西夏历史文化的挖掘与重视。西夏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其历史却鲜为人知。《贺兰雪》旨在通过影视作品的形式,将这段神秘的历史呈现给观众。该剧播出后,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观众对西夏历史文化的关注,具有一定影响力。它让更多人了解到李元昊这一历史人物以及西夏王朝的独特魅力,为后续西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同类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2.形象塑造分析
在影视作品《贺兰雪》中,李元昊的形象塑造具有鲜明特点。
从外貌上看,剧中李元昊的扮相尽显党项族的豪迈与威严。他身着党项族特色服饰,头戴冠冕,眼神坚毅且锐利,充分展现出一代雄主的不凡气质,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他的领袖风范,从外在形象上契合了人们对西夏开国皇帝的想象。
性格刻画方面,李元昊被塑造为果敢坚毅、野心勃勃之人。剧中着重展现他在面对复杂局势时的果断决策,如不顾众人反对坚持称帝建国,面对宋辽等强敌毫不退缩,积极谋划战事,凸显其称霸天下的雄心壮志。同时,也刻画了他猜忌多疑的一面,对身边可能威胁到自己权力的人毫不留情,这与历史记载中李元昊猜疑凶鸷的性格相符。
行为表现上,李元昊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战场上,他指挥若定,战术灵活多变,多次带领西夏军队取得胜利,开疆拓土。政治上,他推行一系列改革举措,创制西夏文、改革礼乐制度等,致力于增强西夏的国力和民族凝聚力。然而,剧中也呈现了他因权力和欲望逐渐迷失自我的过程,例如夺子之妻等行为,体现出他纵情酒色、专横跋扈的一面,与历史记载中李元昊晚年的行为相呼应。
与历史记载相比,影视作品中的李元昊形象在主要性格特征和重大历史事件上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基本还原了李元昊作为西夏开国皇帝的雄才大略与性格缺陷。但为了增强剧情的观赏性和丰富性,影视作品可能在一些细节和人物情感上进行了艺术加工,使李元昊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让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一复杂的历史人物。
影视作品中李元昊形象对观众和社会的文化影响是多维度的,在历史认知、价值观、审美观念等方面均有所体现,且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
在历史认知上,影视作品起到了一定的科普作用。通过生动的剧情和形象的演绎,让更多观众知晓了李元昊这一历史人物以及西夏王朝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原本只存在于史书典籍中的人物和事件,以直观的画面呈现,使观众对西夏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拓宽了大众的历史视野,激发了人们对西夏历史文化深入探究的兴趣。
价值观层面,李元昊形象传递出的雄才大略、果敢坚毅等特质,对观众具有激励作用。他在困境中坚持建立西夏政权的奋斗历程,能让观众体会到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的精神。然而,他性格中的猜疑凶鸷、纵情酒色等负面因素,也为观众敲响了警钟,引发人们对权力、欲望的思考,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审美观念上,影视作品中展现的党项族服饰、建筑、礼仪等元素,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丰富了大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审美认知。精美的画面构图、宏大的战争场面等,提升了观众的审美水平。
不过,这种影响也存在消极方面。为追求戏剧效果,影视作品可能对李元昊形象进行过度艺术加工,与真实历史存在偏差,易使观众形成错误的历史认知。此外,若对李元昊负面行为宣扬不当,可能误导观众的价值观,尤其是对青少年观众,可能模糊他们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总体而言,影视作品中李元昊形象的文化影响利弊共存,需观众以理性的态度看待,从中汲取积极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