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疯 作品

第5章 吕不韦(第3页)

2.罢相与流放

嫪毐之乱平定后,吕不韦因与嫪毐的关联,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嬴政的严厉审视。公元前237年,嬴政以吕不韦与嫪毐之乱有牵连为由,果断免去了他的相邦职务。这一决定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吕不韦的头上。曾经权倾朝野的他,瞬间从权力的巅峰跌落。吕不韦心中充满了苦涩与无奈,他深知自己多年来在秦国积累的势力,已经引起了嬴政的猜忌和不满。但他未曾料到,这一天会来得如此之快,如此决绝。

被罢相后,吕不韦不得不离开咸阳,前往河南洛阳的封地。初到封地时,吕不韦心中或许还存有一丝侥幸。他认为自己为秦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嬴政或许只是一时愤怒,日后还有可能重新启用他。于是,他试图在封地继续维持自己的影响力。他凭借多年积累的威望和人脉,与各国诸侯和秦国旧臣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各国诸侯也纷纷派遣使者前往洛阳拜访吕不韦,这使得吕不韦在当地的声势依然浩大。

然而,吕不韦的这些举动却引起了嬴政的极大警觉。嬴政担心吕不韦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联合各方势力,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公元前235年,嬴政下达了一道更为严厉的命令——命吕不韦全家迁往蜀郡。蜀郡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这意味着吕不韦将被彻底流放到一个远离政治中心的地方,他的政治生命也将彻底终结。

接到迁往蜀郡的命令时,吕不韦彻底绝望了。他意识到,嬴政已经对他失去了最后一丝信任,自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此时的他,心中充满了悔恨和痛苦。悔恨自己当初不该引荐嫪毐,导致如今的局面;痛苦自己多年来为秦国呕心沥血,却落得如此下场。

在前往蜀郡的途中,吕不韦面临着诸多困境。他不仅要忍受旅途的艰辛和疲惫,还要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歧视。曾经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如今的他只是一个被流放的罪人。他的家人和门客也都受到了牵连,生活陷入了困境。

吕不韦在罢相和流放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权力巅峰到落魄流亡的巨大落差。他的心理从最初的侥幸到后来的绝望,充满了痛苦和挣扎。而他所面临的困境,也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无情。最终,这些痛苦和困境成为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促使他做出了那个令人唏嘘的决定。

3.饮鸩自尽

公元前235年,吕不韦接到迁往蜀郡的诏令,他深知自己已无路可退,政治生命彻底终结。在绝望与痛苦的煎熬下,吕不韦最终选择了饮鸩自尽。

那是一个阴沉的日子,吕不韦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府邸中,周围一片死寂。他手中握着那杯毒酒,眼神空洞而迷茫,思绪飘回到了过去。曾经,他凭借着卓越的商业才能积累了巨额财富;又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将异人扶上王位,自己也成为秦国权倾一时的丞相。他主持编纂《吕氏春秋》,试图为秦国的统一和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带领秦军攻城略地,为秦国的扩张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如今这一切辉煌都已化为泡影,等待他的只有流放和无尽的屈辱。

吕不韦选择饮鸩自尽,背后有着诸多无奈。一方面,嬴政对他的猜忌和打压已让他看不到任何希望。嬴政亲政后,急于收回权力,而吕不韦庞大的势力成为了嬴政的心腹大患。嫪毐之乱更是让嬴政对他彻底失去信任,接连的惩处让吕不韦明白,嬴政不会轻易放过他,流放蜀郡或许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可能面临更残酷的折磨。另一方面,吕不韦一生追求权力和荣耀,如今从权力巅峰跌落,沦为阶下囚,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他无法承受。他无法忍受失去权力后的屈辱和孤独,与其在痛苦中苟延残喘,不如以死来保留最后一丝尊严。

吕不韦的死对秦国政治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吕不韦的倒台使得秦国的权力更加集中于嬴政手中。嬴政得以顺利清除吕不韦的势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为他统一六国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秦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嬴政能够更加自由地推行自己的政策和理念。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吕不韦的死也标志着秦国政治文化的一次重大变革。吕不韦主张的杂家思想与嬴政推崇的法家思想存在分歧,吕不韦的离世使得法家思想在秦国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思想转变对秦国统一六国后的治国理念和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国开始以更加严厉的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

吕不韦的饮鸩自尽,是他个人悲剧命运的终结,也是秦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功过是非也成为了后人不断探讨和研究的话题。

八、历史对吕不韦的评价

1.正面评价

吕不韦在历史上获得了诸多正面评价,他以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形象,为秦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商业才能和政治智慧值得肯定。

吕不韦是一位极具商业天赋的奇才。他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在战国时期的商业舞台上崭露头角。他深谙低买高卖、囤积居奇等经商之道,通过精准把握市场动态,积累了巨额财富。例如,他在粮食市场上,于丰收之年低价收购储存,灾荒之年高价抛售,从中获取丰厚利润。他的商业活动范围广泛,足迹遍布战国各国,经营的商品涵盖珠宝、玉器、丝绸、粮食等,形成了庞大的商业网络。这种卓越的商业才能不仅为他个人带来了财富,也为他日后涉足政治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吕不韦更是一位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独具慧眼,发现了异人“奇货可居”的价值,并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帮助异人登上王位的计划。他资助异人改善生活,提升其在赵国的地位;游说华阳夫人,使异人成为秦国太子的有力竞争者;打通秦国王室关系,确保异人顺利回国继承王位。最终,异人成为秦庄襄王,吕不韦也因此被拜为丞相,封为文信侯。他的这一政治投资,改变了秦国的政治格局,为秦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秦国的政治生涯中,吕不韦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治理才能。他辅佐秦庄襄王和年幼的嬴政治理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秦国发展的政策。在政治上,他主张兼收并蓄,融合百家之长,借鉴儒家的“仁政”思想和法家的“法治”思想,制定了一系列合理的政策,促进了秦国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在经济上,他重视商业和农业的发展,鼓励贸易,兴修水利,使秦国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例如,他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改善了关中地区的灌溉条件,提高了粮食产量,为秦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吕不韦在军事方面也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带领秦军攻占了周国、赵国、卫国的土地,设立了三川郡、太原郡、东郡等,扩大了秦国的领土,增强了秦国的实力。这些军事行动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吕不韦还主持编纂了《吕氏春秋》。这部着作内容涵盖了哲学、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是一部综合性的百科全书。它融合了百家之长,形成了独特的杂家思想体系,为秦国的统一和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历史上,许多人对吕不韦的才能和贡献给予了肯定。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载了吕不韦的事迹,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谋略。吕不韦以其卓越的商业才能、远见卓识的政治眼光和杰出的治理能力,为秦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功绩值得后人铭记和肯定。

2.负面评价

尽管吕不韦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但历史上也不乏对他的负面评价,其中较为突出的观点认为他是政治赌徒,凭借投机与计谋爬上高位,其行为方式和过大的权势引起了秦始皇的不满。

有人将吕不韦视为政治赌徒,主要源于他“奇货可居”的投资异人之举。在战国那个动荡的时代,各国之间纷争不断,人质的命运往往朝不保夕。异人作为秦国王室中不受宠的公子,被派往赵国当质子,其地位岌岌可危。然而,吕不韦却独具慧眼,将异人看作是可以投资获利的“奇货”。他不惜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帮助异人改善生活、打通秦国王室关系,最终使异人登上了秦王的宝座。这种行为在一些人看来,是一种纯粹的投机行为,吕不韦只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政治利益和财富,而并非真正为了秦国的发展和百姓的福祉。

吕不韦爬上高位的方式也备受争议。他通过一系列的计谋和手段,成功地将异人推上王位,自己也因此成为秦国的丞相和文信侯。这种凭借权谋和算计获得高位的方式,被一些人认为是不道德的。在传统的儒家观念中,一个人应该通过自身的品德和才能来获得地位和权力,而吕不韦的行为则违背了这一原则。他的成功更多地依赖于他的商业头脑和政治手腕,而不是他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操守。

吕不韦的行为方式和过大的权势也引起了秦始皇的不满。在秦始皇年幼时,吕不韦以“仲父”的身份掌握着秦国的军政大权,他的决策和行动对秦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随着秦始皇逐渐长大并亲政,他对吕不韦的权力和影响力产生了警惕。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体现了杂家思想,主张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这与秦始皇崇尚的法家思想和绝对的君主权威存在明显的分歧。此外,吕不韦在秦国朝廷中势力庞大,他的门客众多,遍布秦国的各个领域,这对秦始皇的统治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这些负面评价观点的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之间的竞争激烈,政治斗争残酷无情。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利益和权力,权谋和算计成为了常见的政治手段。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人们对道德和品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因此,吕不韦的行为在后世受到了更多的批判和质疑。同时,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形象和地位被后人高度尊崇,为了维护秦始皇的权威和形象,一些人可能会对吕不韦进行贬低和批判。

虽然吕不韦在历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但他的一些行为和做法也确实引发了争议和负面评价。我们应该以客观、全面的视角来评价吕不韦,既要肯定他的功绩,也要认识到他的不足之处。

3.综合评价

吕不韦是战国末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对他的评价需全面、客观地分析其功过是非,以及他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吕不韦的功绩不可磨灭。在商业领域,他凭借卓越的商业才能,运用低买高卖、囤积居奇等策略,积累了巨额财富,展现出非凡的商业智慧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政治方面,他独具慧眼,发现异人“奇货可居”,并精心策划一系列计划,助异人登上王位,自己也成为秦国丞相。他辅佐秦庄襄王和嬴政,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秦国发展的政策,促进了秦国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军事上,他带领秦军攻城略地,扩大了秦国的领土,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文化上,他主持编纂《吕氏春秋》,融合百家之长,形成独特的杂家思想体系,为秦国的统一和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吕不韦也存在一些过错。他被部分人视为政治赌徒,“奇货可居”的投资异人之举被认为是纯粹的投机行为,其爬上高位的方式依赖权谋和算计,违背了传统儒家的道德观念。他与太后赵姬的关系以及引荐嫪毐入宫,引发了嫪毐之乱,给秦国宫廷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也暴露了秦国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隐患。此外,他势力庞大,权力过大,其思想观念与秦始皇存在分歧,对秦始皇的统治构成了潜在威胁。

在历史发展中,吕不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处于战国末期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其一系列举措推动了秦国的发展和壮大,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他的杂家思想虽然未被秦始皇完全采纳,但为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总体而言,吕不韦是一位复杂而多面的历史人物。他的功绩和过错都十分明显,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过错。他的商业才能、政治智慧和文化贡献,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以客观、辩证的态度看待他,既要肯定他为秦国统一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要认识到他的行为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吕不韦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也将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

九、吕不韦在艺术作品中的形象

1.影视形象

吕不韦作为战国末期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其跌宕起伏的一生为影视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多部影视剧中都有精彩呈现。

在电视剧《大秦赋》中,吕不韦由段奕宏饰演。段奕宏凭借精湛的演技,将吕不韦的复杂性格和传奇经历演绎得淋漓尽致。剧中,他精准地把握了吕不韦从一个精明的商人转变为秦国权臣的心理变化。在与异人相遇时,段奕宏通过眼神和细微的表情变化,展现出吕不韦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对异人“奇货可居”的判断,那种瞬间捕捉到商机的兴奋和野心,让观众仿佛看到了吕不韦心中宏伟的政治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随着剧情的推进,吕不韦帮助异人登上王位,自己成为秦国丞相。段奕宏将吕不韦在权力巅峰时的自信和谋略展现得恰到好处。他在朝堂上的每一次发言、每一个决策,都透露出一种沉稳和果断,让观众感受到他作为秦国权臣的威严和智慧。然而,当嬴政逐渐长大并开始亲政,吕不韦与嬴政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段奕宏又细腻地演绎出吕不韦内心的挣扎和无奈,他对嬴政既有扶持之情,又对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有所留恋,这种复杂的情感在段奕宏的表演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大秦赋》对吕不韦形象的塑造较为全面和立体。它不仅展现了吕不韦的政治才能和商业智慧,也刻画了他在权力斗争中的无奈和悲哀。剧中通过对吕不韦与异人、嬴政、赵姬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描写,深入挖掘了他的内心世界,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吕不韦。

除了《大秦赋》,还有其他影视作品也塑造过吕不韦的形象。例如电视剧《吕不韦传奇》,该剧以吕不韦的一生为主线,讲述了他从一个普通商人成为秦国丞相的传奇故事。在这部剧中,吕不韦的形象更加富有传奇色彩,剧情也更加注重娱乐性。此外,电影《荆轲刺秦王》中也有吕不韦的身影,虽然戏份不多,但也展现了他在秦国政治中的重要地位。这些影视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对吕不韦的形象进行了塑造,让观众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文学形象

吕不韦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丰富多样,不同的文学体裁从不同角度对他进行了描写和刻画,展现出他复杂多面的人生。

在历史小说中,吕不韦常被塑造成一个极具谋略和野心的人物。以《大秦帝国》为例,小说对吕不韦的描写细致入微,将他刻画成一个商业天才和政治高手。在小说里,吕不韦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和精准的政治眼光,发现异人这个“奇货”,并精心策划一系列计划,帮助异人登上王位。他在商场上的精明算计和在政治舞台上的权谋手段被生动地展现出来。小说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如吕不韦与各方势力的周旋、对局势的精准判断等,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他的智慧和野心。同时,小说也没有忽视吕不韦的情感世界,他对异人、赵姬等人的情感纠葛,使他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诗歌中对吕不韦的描写则更注重情感的抒发和对其命运的感慨。一些诗歌将吕不韦视为一个悲剧人物,尽管他曾经权倾一时,但最终却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诗人通过对吕不韦一生的回顾,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感叹。例如,有的诗歌中写道:“奇货可居成霸业,一朝失势梦成灰。”短短两句诗,便概括了吕不韦从辉煌到落魄的一生,让读者感受到他命运的跌宕起伏。

还有一些文学作品从道德和伦理的角度对吕不韦进行解读。在这些作品中,吕不韦的“奇货可居”之举被视为一种投机行为,他为了追求权力和财富不择手段,违背了传统的道德观念。然而,也有作品认为,在战国那个动荡的时代,吕不韦的行为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策略,不能简单地用道德标准来评判。

不同文学作品对吕不韦形象的呈现和解读存在差异,这与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价值观以及创作目的有关。历史小说更注重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通过对吕不韦生平事迹的描写,展现他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诗歌则更倾向于表达情感和思想,通过对吕不韦命运的感慨,引发读者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而从道德和伦理角度解读的作品,则更关注人物的行为和价值观,引导读者对历史人物进行反思。

吕不韦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多元的,这些形象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吕不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也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