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的薇 作品

第 40章 进山

  接近两百人的队伍从六个山口悄无声息的进入南山。

  长安入秋,早晚有了凉意。

  随着六支队伍在南山里悄然汇合,余令才知道山里是个什么光景。

  山里的温度比山下凉太多。

  越往深处走越冷,越往深处走路就越窄,越往深处走巨木也就越多。

  在进山之前余令做了很多的准备,查看了很多县志,问了很多老人。

  山匪滋事其实从正德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总结起来就是和南山开发有关系。

  南山中段为关中屏障,绵亘两千余里,且只有武关道、褒斜道、陈仓道可入关中。

  其他地方都是层峦叠嶂未开发的原始丛林!

  随着朝廷的赋税过高,杂役变多,家里的人口还在增加,越来越多人把目光看向了山里。

  想要进山生活。

  山里土地多,可以手指脚踏为界。

  不像在山下惜地如金,凡是肉眼可见的东西,那可都是有主的。

  朝廷其实在很早之前几天知道在山里生活着一大群人。

  贼人也并不是万历年间才有。

  成化年间就有山民作乱,流民不断的骚扰地方。

  户部为此想出了一个法子,给他们闲田,给他们提供种子,让他们开垦,不收赋税。

  山地变成了良田,朝廷也多了土地。

  朝廷的法子很好,依靠不加赋税的政策,一共统计出了十二万三千户,编民入册,这群人开始落地生根。

  一旦落地生根那就完蛋了,那就成了故土,故土难离。

  人越多,需要的盐越来越多。

  等人口不断地增加,和地方沟通越来越强,朝廷开设县治,在这群人里选取了官员,开始征收赋税。

  没有人不喜欢做官,也没有人会放弃做官的权利。

  这群妄想逃税的人还是没有逃脱了朝廷的监管,他们其实是被他们推举出来的人给卖了。

  (ps:如白河县还有汉中佛坪县,参考的是《宁陕厅志》《佛坪县志》。)

  余令喜欢把这群聚在山里的人叫做山里人。

  可在县志里,他们只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山匪或者土匪。

  当然,这群人不都是坏人,也有好人。

  可在衙门眼里这群人都是匪徒。

  根据衙门的县志来看,聚集山里的匪患有不思劳作、好逸恶劳的坏人。

  有从军户跑出的逃兵。

  也有,想在山里过与世无争日子失败活不下去落草为寇的人,这群人占绝大多数。

  不是进山了就能活,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刀耕火种开辟土地。

  一个简单的肚子疼都治不了,山里并不是大家想象中那么好。

  山匪也是人,也需要一个相对安全的居所。

  于是,他们就会在一个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安营扎寨、储藏物资。

  想凭借天险,逍遥法外,过山大王的生活。

  这些人好逸恶劳惯了,在山下都活不下去,进入到山里自然也不会踏实下来过那刀耕火种的日子。

  所以……

  所以,他们看中了南山里通往各地的要道,干的就是劫道杀人的活,靠抢想在山里过安稳日子的人,好来过他们的潇洒日子。

  这些年积攒了不少的财货。

  他们不光抢钱,还抢人,为了自己不被抢,也畏惧朝廷的剿匪,他们就抢山里的其他人当劳力。

  修建山寨。

  再加上这群人里有好多从军户里逃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