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这是齐政的诗?(第2页)
聂锋寒和李仁孝二人都理解齐政的心思,同时,对这个挑战,瞬间心动了起来。
他们虽然当日输得心服口服,也佩服齐政的本事,但同时,他们在事后也曾经无数次地复盘过当日的情况,对能跟齐政再比一场这个事情,满怀着期待。
李仁孝率先道:“齐兄大才,在下愿先行请教。”
见李仁孝抢了先,聂锋寒也没去争,默默坐下。
齐政点头,“不知殿下想如何比试”
“既是在这周山文会之上,又是贵国皇帝陛下和孟夫子当面,我等自将遵循文会之归程。”
李仁孝沉吟一下,“此关可比经义、作诗、对联,不如在下与齐兄讨教一首诗句”
齐政微笑点头,“好,殿下请出题。”
李仁孝站在场中,在众人的目光中安静地想了想。
随着他的思考,四周的声音悄然安静下来,只有风被光秃秃的树梢劈开的声音响起。
风声之中,李仁孝闭上了双眼,想起了临行前和父皇的那番问对。
【你此去大梁,既要彰我西凉风范,又要体现我西凉的诚意,你可知如何行事】
【先将他们踩在脚下,再在关键时刻保住他们的面子。】
【孺子可教。】
以西凉的国力,能够割据一方,既因山川地势之险,同时也是因为有北渊和大梁互相牵制,西凉才能左右逢源。
故而,既要彰显西凉的本事,却又不能过分刺激大梁。
原本这个计划已经就差临门一脚了,但没想到齐政竟然现身了。
有齐政在,他那先扬威再示好的计划,很可能便难以实现。
那他就要改变既定的思路了。
过得片刻,他的声音终于缓缓响起。
“在下前往贵国的路上,专程去往过西京长安,而后一路东行,路过潼关,望见这历史上鼎鼎大名雄关,仿佛听见了古往今来的战争余响,豪雄之心的代价是生民之痛,心有所感,曾作诗一首,请齐兄指教。”
他缓缓吟道:“黄河九曲割秦川,铁马冰河几度眠。”
不少人缓缓点头,这个【割】字,和【铁马冰河】四个字,极见功底,瞬间渲染出了一副烽烟险恶的画面。
他深吸一口气,双目缓缓睁开,沉声念出后两句,“愿攀崆峒求玉帛,不教烽火照祁连。”
听见这话,众人的眉头不自觉地微挑。
这两句话的意思可深了。
崆峒二字,显然是用的黄帝问道崆峒山的典故,指的是经世济民之法。
玉帛这个说法,其用意更是明显,化干戈为玉帛,联系前面,那就是想要求得一个止战之法,从而,不教烽火照祁连,让西凉国免于战乱之苦。
而崆峒山,如今正是在西凉的控制之下。
综合来看,李仁孝这一首诗,言志胜过文采,其用意便是向皇帝和大梁百官表明西凉的态度。
两国征伐不休,致使山河破碎,惨烈不可名状,愿两国能商议一个重归于好的办法,从而让两国都能得到休养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