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运筹三亚6(第2页)
李长风深知,在战争中,武器装备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至关重要。继成功改良炸药包和手榴弹后,他又将目光投向了偏厢车,决心打造出一款能为明军步兵提供强大助力的战斗装备。
李长风与麾下精通器械制造的工匠们围坐在一起,仔细研究偏厢车的设计方案。他详细讲述了自己对偏厢车的构想:这款车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机动性,能够灵活地伴随步兵作战,还要拥有坚固的防护性能,为步兵在战场上提供可靠的掩体。
工匠们依据李长风的思路,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打造工作。他们选用了坚硬厚实的木材作为车架主体,以确保偏厢车在战场上能够承受一定的冲击。为了增强防护力,在车厢的外侧加装了一层厚厚的铁板,铁板上还钉有尖锐的铁钉,既能有效抵御敌方箭矢和刀枪的攻击,又能在必要时对靠近的敌人造成伤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偏厢车的车轮经过特殊设计,采用了更大尺寸且质地坚韧的木质车轮,轮辐加粗加固,以适应各种复杂地形,保证车辆在行进过程中的稳定性。车轴则选用了精钢打造,提高其承载能力,使偏厢车能够装载足够的物资和武器。 在功能方面,偏厢车的车厢内部空间被合理规划。一侧配备了可以开合的射击孔,步兵可以在车内通过射击孔使用火铳、弓弩等武器向敌人射击,而自身又能得到车厢的掩护。车厢内还设有储物格,用于存放弹药、干粮等必备物资,保障了作战时的物资供应。
此外,偏厢车还具备一定的组合能力。多辆偏厢车可以通过特制的连接装置迅速拼接在一起,形成一道临时的防御壁垒。在遭遇敌方骑兵冲击时,步兵可以依托这些拼接起来的偏厢车进行抵抗,使骑兵难以突破防线。
经过数月的努力,第一批偏厢车终于制造完成。李长风亲自来到试验场地,观看偏厢车的性能演示。只见一辆辆偏厢车在士兵的驾驭下,灵活地穿梭在模拟的战场上。它们时而单独行动,展示出良好的机动性;时而迅速拼接,组成坚固的防御阵地。车内的士兵通过射击孔向目标射击,火铳声和箭矢呼啸声此起彼伏。
在成功打造出偏厢车后,李长风的脑海中又浮现出一个大胆而新奇的想法——制作热气球。他深知,若能将热气球应用于军事,必将为作战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李长风再次把工匠们召集起来,兴致勃勃地描绘着热气球的样子和用途。他说:“我们要造出一种能飞上天的巨大球体,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让它载着人升到高空。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在战场上居高临下,看清敌人的一举一动,为炮兵指引目标,还能直接乘坐它向敌人头顶扔炸药包,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工匠们听后,既感到兴奋又觉得不可思议,但在李长风的鼓励下,他们还是坚定地踏上了研发之路。首先,他们要解决的是气球材料的问题。经过无数次尝试,他们选用了一种特制的轻薄丝绸,这种丝绸不仅质地轻盈,而且经过特殊处理后,具备良好的气密性。为了增强丝绸的强度,他们在丝绸表面涂覆了一层混合了桐油和其他材料的特殊涂料,使其更加坚韧耐用,不易破损。
接下来是吊篮的设计。吊篮需要足够坚固,以承载人员和物资的重量,同时又不能过于笨重影响热气球的升空。工匠们选用了质地坚硬且轻便的竹子,精心编制成吊篮的框架,然后用木板铺设底部,再在四周安装上防护栏,确保乘坐人员的安全。
而最为关键的,便是如何产生稳定的热空气。工匠们设计了一个小型的火盆,放置在吊篮上方,通过燃烧木炭产生热空气,使气球膨胀上升。为了控制热气球的升降,他们还设计了一套简单的阀门系统,可以调节热空气的进入量。
经过数月的日夜钻研和反复试验,第一个热气球终于制作完成。这天,晴空万里,是进行试飞的绝佳时机。李长风和工匠们来到空旷的场地,周围围满了好奇的士兵和百姓。随着火盆里的木炭被点燃,热气缓缓充盈气球,巨大的气球开始缓缓升起,带着吊篮里的一名勇敢的试飞员逐渐升入高空。地面上的人们仰头观望,不禁发出阵阵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