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老登的腰牌警告(第2页)
郑瑶也附和道:"就是就是,光珍珠冠就买了七顶..."
"你们懂个屁!"李长风从马车里探出脑袋,嘴里还叼着根麦芽糖,"这叫包装!等这小妮子学成了,老子要让她办报纸,在《南海日报》头版印她画像,标题就写'江南第一才女'——到时候卖报纸都能发大财!"
茶楼里酸儒们倒是顾不上骂街,个个捧着盗版诗册如获至宝。有个老秀才跪在阊门码头哭嚎:"李诗仙此去,我大明文脉危矣!"转眼就被书商踹进河里:"嚎丧呢!老子这《青莲诗抄》今天都卖脱销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只有周道登府上阴云密布。老宰相把青花茶盏摔得稀碎:"查!给老夫往死里查!宁远伯府上九族之内,连看门狗有几根杂毛都要查清楚!老子要弹劾他个登徒子!" 此时李长风正躺在画舫甲板上晒肚皮,听着柳如是咿咿呀呀背《女训》,眯眼盘算:等到了海南,得让孙元化造个活字印刷机,再办个扫盲班...他奶奶的,文化阵地咱老李家占定了!
三日后。
李长风于吴淞口那最气派的酒楼功德林,大摆宴席,遍邀徐佛与柳如是在江南的亲朋故旧。这酒楼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众人齐聚一堂,欢声笑语不断。
不多时,一道道精致的上海佳肴便如行云流水般端上桌来。
先瞧那红烧肉,这可是上海菜的典型代表。选用的是肥瘦相间的三层肉,恰似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肉先经焯水,褪去那丝丝腥味,而后入锅炖煮。慢火细炖之间,肉的每一丝纹理都渐渐酥软,色泽愈发红亮,恰似天边晚霞。入口一尝,肥而不腻,软糯入味,那口感仿佛丝绸滑过舌尖,令人回味无穷。
紧接着,清炒虾仁登场。此乃上海菜里的精细功夫菜。盘中虾仁颗颗饱满,晶莹剔透得宛如珍珠。皆因选用活虾,经大厨快手翻炒,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才得以保持这般鲜嫩的口感,每一口都仿佛能感受到虾肉在齿间跳跃。
八宝鸭亦是经典中的经典。一只肥鸭,肚中填满了糯米、莲子、核桃仁等丰富配料,宛如一个装满宝藏的匣子。经过长时间炖煮,鸭肉变得酥烂,轻轻一咬,肉便脱骨,鲜嫩而不腻,各种配料的香味也完美地融入其中,每一口都是丰富滋味的交融。
水晶虾仁,以其独特的透明质感和鲜美滋味,在餐桌上大放异彩。那大虾经精细处理,烹饪技巧更是独到,使得虾仁呈现出如水晶般的剔透模样,入口鲜美无比,仿佛将大海的鲜味浓缩其中。
白斩鸡,这道起源于宋代的佳肴,选用的是优质三黄鸡。烹饪时不添加过多调味,只专注于保持鸡肉本身的鲜嫩。上桌时,鸡皮脆嫩,鸡肉爽滑,原汁原味的鲜美在口中散开,让人领略到食物本真的美好。
红烧蹄膀,精选猪前腿带皮肉,先炸后炖,这独特的烹制方法使得蹄膀肉质酥烂却不散,肥而不腻。皮脆肉嫩,每一口都带着醇厚的香味,那浓郁的酱汁更是为其增色不少,让人欲罢不能。
上海红烧鮰鱼,以宝山地区的独特烹饪技艺闻名遐迩。采用“两笃三焖”的技法,将鮰鱼的鲜嫩滑爽发挥到极致。甜、咸、鲜多重风味巧妙融合,鱼肉入口即化,仿佛舌尖在进行一场美妙的味觉舞蹈。
松江鲈鱼,以其肥美肉质与洁白肌理着称。或清蒸,或红烧,无论何种烹饪方式,都能最大程度保留鱼肉的原始鲜香。入口时,那细腻的肉质与鲜美的滋味,让人仿佛置身于松江之畔,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贵妃鸡,以鸡翅为主料,经精心腌制后,用葡萄酒细细烹调。成品色泽金黄,宛如贵妃华服。肉质酥软,外皮微脆,葡萄酒的香气渗透其中,每一口都带着别样的优雅滋味。
素蟹粉,这道上海传统素食,堪称一绝。虽为素食,但其外观与口感竟与蟹肉极为相似。由植物性食材精制而成,酸甜适中,鲜香浓郁,恰似将秋日蟹肥的滋味巧妙还原,令人啧啧称奇。
上海糖醋小排,选用精瘦型猪肋排,每一块都经过精心切割。酱汁由冰糖、醋、酱油等调料细细熬制而成,酸甜交融,肉香浓郁。一口咬下,酥脆的外皮包裹着鲜嫩的排骨,酸甜滋味在口中散开,让人忍不住一块接一块。
四喜烤麸,烤麸松软而富有弹性,充分吸收了酱汁的甜味,黄花菜与香菇的鲜香融入其中,使得口感层次丰富,每一口都充满了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