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陛下,臣有要事(第2页)
当葛明盘算着天冷了收取暖费和板板钱时,李世民独坐在大殿中脸色有些黑。原因无他,国库没钱,内库也没钱。
这是李世民从来都没想过的,以前做秦王时,对府里的钱根本就没个数,简单来说就是不差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如今做了皇帝之后,才发现没钱什么都干不了。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都简单,前段时间突厥发兵十余万,一路势如破竹南下,进攻泾州,而后一路挺进到武功。到了武功,连长安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奈何自己刚登基,时局不稳不说,长安兵力虽然不少,但是信得过的确实不多。
一直到了接近八月底时,才算组织起来一波信得过兵马,让尉迟恭作为泾州道行军总管,抵达抵达泾阳防御突厥。
要说尉迟恭果然是一名猛将,泾阳一战中杀敌千余骑,并且生擒突厥大将阿史德乌没啜,这也算给李世民出了一个恶气。
秋后马儿膘肥体重,突厥本就打算来大唐弄点吃喝好准备过冬。在得知大唐权力更替时,各部纷纷参战,极短时间内就组织起来十余万人。
大唐对于突厥来说,基本就属于粮仓。这跟李渊起兵时跟突厥不清不楚有很大的关系,在起兵之时为了得到突厥的支持,李渊不得不虚以委蛇。等到立国之后突厥动不动就来抢点东西,让当时的李渊有苦难言,但是打又打不过。
如今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登基,突厥人不知道李渊当初答应的事到底还算不算数,这才是南下的根本原因。
虽然尉迟恭勇不可当,杀敌千余骑突厥人,但是这点人对于十多万来说实在太少了,依然无法阻止突厥人南下。
当突厥人到了渭水河畔时,李世民再也坐不住了,于是问计房玄龄。
房玄龄给出的计策就是疑兵之计,虽然兵力不足,但是长安的人口多。自古秦人好战,听到突厥人都到了渭水河畔,恨不得拿起锹镐出城拼命。
所以稍稍一组织,长安的青壮全都纷纷响应。于是尉迟恭部渭水河畔摆开阵列,长安青壮躲在后面,远远望去怕是有十数万大军。
李世民应该庆幸,这时候还没有望远镜,否则早就穿帮了。
就这李世民还不太放心,安排一些骑兵,马后拉着树枝在后面跑,一时间青壮背后尘土飞扬。让突厥人十分震惊,这后面不知道还有多少人马。突厥颉利可汗只觉得唐军的军容大盛,在得知阿史德乌没啜被生擒之后,此时心里居然也有些没了底气。
打不过就只能谈和,这点李世民是清楚的,李世民从来就不缺少果断和胆量。于是打算去渭水河畔跟颉利可汗会个面,李世民的老班底都知道李世民的脾气,决定的事很难更改,要做的就是跟随。
萧瑀是李渊的老臣,但其实早就是李世民的人,建议李世民不要冲动,建议坚守长安。
李世民听后暴怒无比,大声说到:“突厥人背信弃义,欺朕刚刚即位大局不稳,料定了朕不敢与之一战,如果朕龟缩在长安城内,突厥人必定渡过渭水涂炭中原。”
“朕已经布置好了,单人独骑跟颉利老儿会上一面,朕料定他不敢强攻。”萧瑀无奈只好退下。
于是李世民带着房玄龄、长孙无忌、高士廉、秦琼、程咬金等文臣武将直奔渭水河畔,跟颉利可汗隔河相望。
李世民达到河边之后先发制人,大声数落突厥人背信弃义。这一举动让颉利非常不爽,老子是来打劫的,顺便问问你老子当初答应的事还算不算数,就是怕你背信弃义所以才来的。
但是颉利又不敢打,其中的原因并非只因为看到唐军“军容大盛”,突厥来的目的就在于抢劫,本就没打算灭了大唐。
于是双方派出使者,决定在渭水上搭便桥,两日后进行和谈,局势总算是被李世民暂时稳定下来了。
两天之后李世民带着尉迟恭、秦琼、陈咬金、长孙无忌、房玄龄几人在便桥上跟颉利进行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