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为过冬做好准备(第2页)
再发点黄豆芽,种点豌豆吃豆苗,基本就妥当了。
至于什么黄瓜、茄子和豇豆,不可能种的出来的,除非能够把玻璃弄出来。连瓷器都没烧出来,玻璃自然更是遥遥无期了。
让丁香帮着磨墨,葛明写信给禄伯,除了协助小猴子把种菜的器物烧出来之外。还需要购买韭菜籽,大量蒜头这些东西。至于怎么种,其实庄子上的人都比葛明专业。
葛明只强调保持屋子暖和,这些菜每天浇点水,千万不要见光。后世极为常见的韭黄、蒜黄,葛明在大唐居然没见过。无非是见光和不见光的区别而已,但是味道就好了很多,关键是非常嫩。
写完了信,葛明站起来伸伸懒腰,刚好看到地上的炭盆。这东西是古代取暖的重要工具。一个盆里放上烧红的木炭,用编制的篓子一类的东西裹起来,虽然看起来非常美观,但是暖和程度十分有限。
而且烟味比较大,要是来个不完全燃烧,说不定还一氧化碳中毒。想到这里葛明又坐下,又补充上了几句。
让禄伯等种完麦子之后派几个会盘火炕的庄户过来,葛明打算把孙思邈住的院子,还有自己住的院子,弄出来几间房弄成火炕,这样冬天就比较稳妥了。
至于父母还有其他人的房间,那就不用着急了,毕竟人都是这样,看到新东西好用才会用,所以不能盲目推广。到时候看到葛明火炕暖暖和和的,那其他人就主动要求了。
写完了信,把信递给了小猴子,嘱咐他明天到了庄子把信交给禄伯。然后又让丁香去找福伯,让福伯派人先给禄伯捎个信。
以前葛家庄子只有五头牛,而且是主家用完了其他家抽签、抓阄用,每家都有不少田地,但是根本就种不过来。
现在就完全不同了,每家有一头牛,鼻子上有的是铁环,有的是藤环,还有牛皮环,虽然这些牛套车拉车不行,但是拖着犁往前走还是可以的。
要是牛有一点不听话,只需要一拉绑着鼻环上那条麻绳,一头大牛就老老实实不敢动了。
庄子上的人都惊奇,也不知道小郎君怎么这么多心思?这草原上的肉牛,简简单单的就成了耕牛。
以前每年到了种地的时候,五头牛,三十户各出两个劳力,先把葛家的千亩良田种上。
今年种麦子跟往年就完全不同,葛家的二十多头牛,加上自己的牛,庄户也不是每家只两个劳力,而是全家老小一起出动。才两天功夫,葛家的麦子就全种完了,然后再开始种自己家的麦子。
主家还有二十多头牛,还可以再借一头过来。自己不过百十亩的土地,也不过两天功夫就全种完了。
要说今年老天还真给饭吃,几场秋雨让土地松松软软的,等到葛家庄子的麦子全都种完了,起码再有个四五天地才会干,看来明年收成肯定不会差了。
其他村子就没有这么多牲畜了,只能靠人来拉,辛苦不说一天也种不了多少地。
于是不少在庄子上做工的,跟庄子上有亲戚的人,看到葛家庄子的麦子早早的种完了,都厚着脸皮跑过来借牛。
也不是葛家庄子上的庄户夹生,几个老头子跟来借牛的亲戚说到:“老头子帮你家种地都可以,牛不能借给你。”牛在古代对于庄户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就是命根子,没人会把命根子借出去。
借牛的也懂的这个道理,心里虽然有些埋怨,但是嘴上不敢说。要是自己有牛,别人来借自己估计也是这套说辞。
看到都不愿意借牛,脑袋灵活的人就找到了禄伯。庄子上做工的人也听说过,主家的这些牛是可以借出去的,虽然没说能不能借给外村,但是都知道葛明心地善良,说不定真的能借到。
禄伯知道葛明见不得别人受苦,所以爽快的把牛借了出去,自然说是葛明同意的,这个举动让在城里的葛明居然名声增加了不少,一时间善良的名声在四里八乡传开了。